图片
医古文第一节、78版试用教材篇目
医古文(中医专业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上海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78年 7 月第1版1981年3月第3次印刷,书号:14119·1326定价:(科四)1.00元
目 录
文选
一、《内经》四则………......….….……《素问》《灵枢》(1)
二.扁鹊传…...…….......…………………………司马迁(3)
三、楚惠王吞蛭辨…......................…………王充(7)
四、《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班固(9)
五、说疫气.......................…………曹植(1l)
六、《伤寒论》自序………………………………张机(12).
七、《脉经》序……………............................………………王熙(15)
八、《甲乙经》序………….........................…皇甫谧(17)
九华佗传…..………...........…....…..............................…范晔19).
十、金疮肠断候…………….…………..….….……….…...….巢元方(22)
十一、论风毒脚气……….….……….….….............…........孙思邈(24)
十二、《素问》注文二则………..........…..…………....…王冰(25)
十三、辨伏神文并序……………....…........…………………柳宗元(27)
十四、鉴药…………….………………………刘禹锡(29)
十五、《良方》自序….......................………....…沈括(32)
十六、采药………………….......... ..............…........沈括(35)
十七、按摩…………….............................….………《圣济总录》(36)
十八、桂枝汤方论…………….….............................成无己(38)
十九、论吐下霍乱属于热………….……………………………刘完素(40)
二十、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张从正(41)
二一、内外伤辨惑………..……….......................…………李果(44)
二二、标幽赋…………………………………窦汉卿(46)
二三、局方发挥……………………………………………....…朱震亨(49)
二四、《本草纲目》六则....…...................................李时珍(51)
二五、针灸问答……........................《古今医统大全》(54)
二六、杂气论………....….....……..…….......….….…吴有性(57)
二七、论治篇…………........…………………………张景岳(59)
二八、小儿则总论………………………张景岳(61)
二九、李时珍传……...........…………….顾景星(63)
三十用药如用兵论….......…………………………徐大椿(67)
三一、跌扑闪挫源流………………………沈金鳌.(68)
三二、手法总论…..................….......《医宗金鉴》(69)
三三、《串雅》序…………………….............…赵学敏 (71)
三四、《温病条辨》叙…….....….......……….………………汪廷珍(73)
三五、与同人析外治之疑义…………………….吴师机(76)
三六、脏腑记叙……….…....王清任(79)
三七,小儿推拿广意总论…………....................熊应雄(81)
三八、接骨论治----------.钱秀昌(82)
三九、医案四则…..………………周铢等(84)
四十、医话三则…………….......顾铭照等(86)
古汉语基础知识
第一章 汉字 ........................…(89)
一、汉字的起源和发展…........……...….....…(90)
二、汉字的结构……...….....…(90)
(一)象形…………..(91)
(二)指事..…...............(91)
(三)会意…............(92)
(四)形声…...….......(92;
三、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通借字.............(94)
(一)古今字….…...….....…(94)
(二)异体字…….......(95)
(三)繁简字 …….................(96)
(四)通借字…...….…................(97)
第二章 词义…...………...….....…(98)
一、多义词的本义和引申义…….........(98)
二、词义的变迁 ..............(99)
(一)词义的扩大 ...…….….….........…(99)
(二)词义的缩小……...…...….....…(100)
(三)词义的转移….........…...….....…(100)
三、同义词的辨析…………………..…(101)
四、复词偏义 ……........................….........(102)
五、成语典故 ....…...................................(102)
(一)成语 .......................…(102)
(二)典故...………….............(103)
第三章语法.…...................................(104)
一、词类、词组和句子成分……...................(104)
(一)词类 ...........................................….........(104)
(二)词组 ........................... ……………(110)
(三)句子成分........……..............…........(11)
实词活用 ……..................…........ (112)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和状语…….......(113)
(二)动词活用作名词……… .............…........(114)
(三)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和动词……….............….........(114)
(四)数词活用作动词…………….…..…………........…(115)
(五)使动用法..............…........(115)
(六)意动用法.......…..................…........…(116)
三、常用虚词………...……...............…........(116)
四、句法特点 …........…...….....…............(128)
(一)宾语前置......……..........................….(128)
(二)定语后置…................….............…...(129)
(三)主谓倒装……..............…........(130)
(四)省略----------------.............…........(130)
第四章 古书的句读…………........…............(131)
一、为什么要重视句读………………… .......…(131)
二、误读举例……….............…...................(132)
三、怎样断句…...........…….............…........(135)
第五章 古书注释释例……….............…........(137)
一、注释的一般体例…..…...............…........(137)
二、常见的注释方式……………................…........(138)
三、常用注释术语.….........…............…........142)
第六章工具书常识……………......…(146)
一、字典和词典………...….............…........(146)(一)介绍两种检字方法………….............…........(146)
(二)汉字注音法………................….........(148)
(三)常用的字典和词典…............................(149)
二、目录书 ....……...............…......…(155)
三、类书和丛书………..................................…(156)
四、索引.....………...….................…........(157)
[附录)古汉语常用词简释....................…....…(159)
第二节、文选选读
一、《内 经》四 则
【说明] 这四则短文节录自《内经》。《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较系统的理论性著作。大约是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的许多医家根据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而编写成的,并非一时一人之作。托名黄帝,称为《黄帝内经》。它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各九卷,共一百六十二篇。书中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思想,阐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生理、解剖、经络、病理、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原则等方面的问题,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这是医学领域里唯物论战胜唯心论,医学科学战胜巫术迷信的重大成果。
这里节录的四则短文:(一)是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二)是反对迷信,宣传科学;(三)是说明没有不可治疗的疾病,所谓不可治,只是尚未被认识,还没有掌握其防治方法;(四)是说明“邪不能独伤人”,重视发病的内因。这些观点对防治疾病都能起积极的作用。
(一)
從陰陽則生①,逆之則死②;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④。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大病已成而欲,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⑦,鬥而鑄兵®,不亦晚乎!(《索问·四气调神大论》)
① 〔从]顺从,顺着。 [阴阳]这里指“四时阴阳”,即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
② 〔逆]违反。
③[治]安定。
④[内格]指人体内部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因而格阻成病。
⑤[此之谓]即“谓此”。“此”作“谓”的宾语,置于动词“谓”的前面,“之”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⑥〔药]治疗。名词用如动词。
⑦[犹]好象,如。
⑧ 〔铸)铸造。[穿]穿凿。[兵]武器。一作“锥”
(二)
凡治病必察其下①,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拘于鬼神者④,不可與言
至德®;惡于針石者⑧,不可與言至巧⑦。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素问·五藏别论》)
① [下]指病人的大小便情况。(按《太素》作“上下”)
② [适]诊,测。(依张介宾说)
③ [志意)指病人的精神状态。 [与)和,及。连词。
④ [拘于鬼神者]被鬼神迷信(思想)所拘束的人。拘,拘束,拘泥。
⑤ [与]同(他),跟(他)。介词。 〔至德]此指医学的道理。这两句反映了反对鬼神迷信的朴素唯 物论观点。
⑤ 〔恶(wù 误)]厌恶。这里指不信任。
⑦ (至巧]指高明的医疗技术。
(⑧ [不许]不愿意。
要理解这些注解,如让步中带有假设意思用:'即使、'纵使' 让步中带有确认事实心思用:'虽然、'尽管'。
(三)
今夫五臟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污也,猶結也,猶閇也①。刺雖久,猶可拔也:污雖久,猶可雪也②;結雖久,猶可解也;閑雖久,猶可决也③。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④,非其說也⑤
夫善用針者,取其疾也⑥,猶拔刺也,猞雪污也,猶解結也,猶决閑也。疾雖久,猶可畢也⑦。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⑧。(《灵枢·九针十二原》)
① 閇“闭”的异体字。这里指水道的闭塞。
② [雪]洗除。
③ [决]疏通。
④ 〔或]有的(人)。
⑤ [非其说]这种说法不对。这是主语、谓语倒装。
⑥ 〔取]治疗的意思。
⑦ [犹]还。 [毕]尽。这里引申为治愈。
⑧ [未得其术]没有掌握(针刺)技术。
(四)
風雨寒熱,不得虛①,邪不能獨傷人②。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③,蓋無虚,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虚邪之風④,與其身形,兩虚相得⑤,乃客其形⑥。兩實相逢⑦,衆人肉堅◎,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虚寶',大病乃成。氣有定舍,因處爲名,上下中外,分爲三员。
① [不得虚]不遇到体虚。虚,指人体正气虚弱。氣有定合の,因處名,上下外,分篇三同。就不会得痛了???(《灵枢·百病始生》)
② 〔邪]病邪。这里泛指自然界的致病因素。
③ 〔卒(cù 促)然]突然。卒,通猝。 中外=肉外
④ [因)由于。(虚邪)致病邪气的统称。 [风)风邪。外来致病的重要因素。
⑤ [两虚]指外来的虚邪与人体的正气虚弱。
⑥ [客]留止,停留。这里指病邪侵入、留居入体。名词用如动词。
⑦ [两实]指实风和强壮的体质。实风,指正常的气候。
⑧ [众人肉坚]指多数人体质坚实,不会生病。
⑨ 〔中(zh²ng种)]这里作侵袭解。
⑩ [参以虚实]形体虚与邪气实相结合。参,参合,会合。
⑩ [气有定舍]邪气有特定留止的地方。舍,处所。
⑫ [因处为名」根据邪气侵入人体不同的部位确定病名。因,根据。
[上下中外,分为三员](人体)上下和内外,可分为三部。人体从上下来说,分上、中、下三部;从内外来说,分表、里、半表半里二部。员,部分。量词。
另:扁鹊有六不治.骄恣不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个病赵子大夫病
阴阳并,脏气不足;形赢的不能服药;仗巫不信医。
二、扁鹊传
【说明] 本文节选自《史记·鹊公列传》。作者司马迁(公元前145~前 90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人,我国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它记叙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多年间的历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共五十二万余字,为后人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曾高度评价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文通过几则医案,生动地说明了扁鹊的医学成就,反映了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医学水平。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扁鹊善于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和汤剂、针灸、药熨、按摩等疗法;为了适应各地人民的需要,他“随俗为变”,精通内、儿、妇产、五官各科,是一个医术较全面,深受当时人民爱戴的医生。在为虢太子治病的过程中,扁鹊以自己的医疗实践,痛击了“国中治穰过于众事”的祈求鬼神除灾消病的迷信活动。给齐桓侯望色一事,又体现了扁鹊防患于未然的医学思想。本文还明确提出“信巫不信医”是“六不治”之一,说明祖国医药学是在同封建迷信思想的不断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文章叙述扁鹊遇长桑君一节中,带有一些神话色采,应予以正确对待。
扁鵲者,勃海郡鄭人也Φ,姓秦氏,名越人。少時為人舍長②。舍客長桑君過,扁鶄獨奇之®,常謹遇之④。長桑君亦知扁鵲非常人也。出入十餘年,乃呼扁鵲私坐,閒與語曰⑤:“我有禁方◎,年老,欲傳與公,公毋泄⑦。”扁鵲曰:“敬諾®。”乃出其懷中藥與扁鵲:“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當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書,盡與扁鵲。忽然不見,殆非人也。扁鵲以其言飲药,三十日視見垣一方人®。以此視病,盡見五臟癥結,特以診脈為名耳。
爲醫或在齊,或在趙,在趙者名扁鵲。
① 〔扁(piān偏)鹊]传说为上古黄帝时的名医,古代人们往往称医术高明的医生为“扁鹊”。这里称秦越人为“扁鹊”,是表示尊敬。 [勃海郡]指今河北省东南部和山东省西北部的地区。(据张文虎校,应无“郡”字,这一句,是后人修改过的)。 [郑]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是勃海人而家在郑。 扁鹊有的时期在齐国行医,有的时期在楚行医,在时被称为神医扁鹊.
②[舍长]客馆的主管人。舍,客馆。
③[奇之]以之为奇,认为他不平凡。奇,用如动词,意动用法。
④[谨遇之)恭敬地接待他。谨,恭敬。遇,接待,款待。
⑤[闊( xián闲)与语)悄悄地跟他说。閒,通闲,私下。
⑥[禁方]秘方。
⑦〔毋(wú吴)]不要。[泄]泄漏。
⑧[敬诺]恭敬地应诺。诺,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
⑨上池之水]未曾沾及地面的水,如草木上的露水等。
⑩[视见垣一方人]看得见墙垣另一边的人(这是夸张的写法)。垣,矮墙。
當晉昭公時①,諸大夫強而公族弱②。趙簡子爲大夫③,専國事④。簡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懼,于是召扁鵲。扁鵲入視病,出,董安于問扁鵲,扁鵲曰:“血脈治也⑤,而何怪◎?昔秦穆公嘗如此⑦,七日而寤®。今主君之病與之同®,不出三日必閒®.居二日半⑩,簡子寤。
①[晋昭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姓姬,名夷,公元前531~前525年在位。[公族]国君的宗族。
②[赵简子)即赵鞅,又名孟。春秋末年的晋国卿相。
④〔专国事)独揽国家政事。专,独擅。
⑤[血脉治)血脉流通正常。治,正常。
⑥[而]你。代词。
⑦ [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姓嬴,名任好,公元前659~前621年在位。
⑧[寤(wù 悟)]睡醒。
⑨[主君]对赵简子的敬称。
閒(jiàn见)]同间,指病间,即病愈。
[居]等待。
其後扁鵲過虢Φ。虢太子死,扁鵲至虢宮門下,問中庶子喜方者曰②:“太子何病,國中治穰過于衆事③?”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氣不時④,交錯而不得泄◎,暴發于外,則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氣⑦,邪氣蓄積而不得泄,是以陽緩而陰急⑧,故暴厥而死◎。”扁鵲曰:“其死何如時?”曰:“鷄嗚至今。”曰:“收乎⑩?”曰:“未也,其死未能半日也。”“首臣齊勃海秦越人也,家在于嬰,本得留情光四,侍謁于前也。聞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中庶子曰:“先生得無誕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臣聞上古之時,醫有俞跗®,治病不以湯液、醴灑、鑱石、撟引、案杌、毒熨®;一撥見病之應®,因五臟之輸,乃割皮、解肌、訣脈、結筋、髓腦、蝶荒、爪幕®,湔浣腸胃,漱滌五臟,練精易形。先生之方能若是@,則太子可生也;不能若是,而欲生之目不可以吿咳嬰之兒@!”終日@,扁鵲仰天嘆曰:“夫子之爲方也,若以管窥天 以郄文;越人之爲方也,不待切脈、望色、聽聲、寫形®,.病之所在。聞病之陽,論得其陰®;開病之陰,論得其陽。子以吾言爲不誠,試入診太子,當聞其耳鳴而鼻張@;循其兩股,以至于陰@,當尙温也。”中庶子聞扁鵲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撟然而不下,乃以扁鵲言入報虢君。
① 〔虢(guó国))国名,在今河南省陕县一带。
② [中庶子喜方者)爱好方药的中庶子。中庶子,太子的属官。“喜方”是“中庶子”的后置定语。[治核(róng瓤)]举行祈祷。治,举办。穰,当作“禳”,指求福消祸的迷信活动。
③ 抨击了围中治穰过于众事'的祈求鬼神除灾源病的迷信活动。
④ [血气不时)血气运行不按时、不正常。
⑤ [泄)疏泄,发散。
⑥ [中害)指体内突然发生病变。
⑦ [精神]这里指人体的正气。 [止]制止。
⑧ (阳缓而阴急]阻脉松弛,阴脉抱急?老师说主指'上身脉'扣下身脉'东阳里阳.
⑨ [暴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厥,昏厥。
[收] 收殓。
[精光] 神采光泽,面部神采。这里尊称虢君。[生之]使他(虢太子)活过来。生,使动用法。
[得无] 莫非,该不是。 [鞋]荒诞。这里用如动词,作“哄骗”讲。
[俞跗]传说为上古黄帝时名医。
[汤液]汤剂。 聘(李)灑]酒剂。〔鑱(chán 蝉)石)石针。 [撟(jǎo角) 引]导
引,古代的一种体育疗法。 (宋(wán玩)]按摩。案,通按。扤,通玩。 (毒熨(wèi畏)]用药物熨贴。毒,指药物。熨,透传热力作用的一种外治法。
[一拨见病之应]一进行诊察就知疾病的所在。应,感应。
⑱ [因]顺着。[解肌]剖开肌肉。[输]同腧,穴位。[诀脉]通导经脉。诀,通决,疏导。[结筋]结扎筋腱。(搦(nuò诺)]按。 (揲(shé舌)荒]触动膏育。荒,通肓,指心下膈上的部位。 爪(zhuō抓)幕]疏理隔膜。爪,通抓。幕,通膜。
[前浣(jiān huǎn煎绥)洗涤(污垢)。与下句“漱涤”意义相近。[练精易形]修练精气,变换形体。[方)指治疗方法,医疗技术。
[曾(cēng层)]简过、副词。放在“不”的前面,加强否定语气。 〔咳(hái 孩)婴之儿)刚会笑的婴儿。咳,婴儿的笑声。[终日]好久。
[以管窥天,以郄(xì戏)视文)从竹管里看天,从缝隙里看文采。比喻见识浅陋。郄,同隙。文,同纹。
⑩[写形审察病人的形态。
[闻病之阳,论得其阴]诊病只要观察到病的阳分,就能推论到病的阴分。有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之意。
(鼻张]鼻翼搧动。[阴]指阴部。
[眩(xuǎn渲)然]目呆的样子。眩,形容眼睛发花。 渲shǔn 顺)]同瞬,眨眼。
播然(舌头)翘起的样子。撟,举起。
虢君聞之,大驚,出見扁鵲于中闕①,曰:“竊聞高義之日久矣②,然未嘗得拜謁于前也。先生過小國,幸而舉之③,偏國寡臣幸甚④!有先生則活,無先生則棄捐塤溝壑®,長終而不得反◎。”言未卒⑦,因嘘唏服臆®,魂精泄横@,流涕長潸®,忽忽承,悲不能自止,容貌變更。扁鵲曰:“若太子病,所謂'尸厰’者也®。太子未死也。扁鵲乃使弟子子陽厲針砥石®,以取外三陽五會®。有閒,太子蘇。乃使子豹為五分之熨⑩,以八減之齊和費之◎,以更熨兩脅下@。太子起坐。更適陰陽®,但服湯二旬而復故。故天下盡以扁鵲為能生死人@。扁鵲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當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① 〔中阙(què确)]宫廷门楼前的通道。阙,宫廷中对称的门楼。
② [高义]崇高的德行。
③ [举之]抬举我。举,这里有救助的意义。
④ (偏国寡臣]偏僻小国的寡人。寡臣,等于寡人。虢君自谦之词。
⑤ [捐]抛弃。 〔填沟壑(hè 贺)]死后埋入溪谷。壑,山谷。
⑥ [反]通返,指回生。
⑦ [卒(zú足)]完毕。
⑧ 〔嘘唏(xūxī 需西)]悲哭声。 (服膽(biyì必艺)]因悲伤而气满郁结。服,通愊,郁结。臆,气满。
⑨ (魂精]精神。 [泄横)散乱,恍惚。
⑩ [涕]眼泪。 [潸(shān 山)]流泪的样子。
[忽忽]泪珠滚动的样子。 䀹,读作jiá,shè或jié,其本义为同“睫”,眼睫毛。[承陕](泪珠)挂在睫毛上。陕,同睫。
[尸厥]一种假死的病症。
[厉针砥石)磨制针石。厉,同砺。砺、砥,都是磨的意思。石,砭石,古代医疗用的石针。一说“厉针砥石”指在石头上磨针。
[三阳五会]即百会穴,在头顶中央凹陷处,古称三阳五会穴。
〔閒(jiàn 间)]同间,一会儿。
(五分之熨]以药熨病,温暖之气深入体内五分的熨法。
(八减之齐]八减方的药剂。齐,同剂。
(更熨两胁下]交替在两胁下熨治。更,变换,交替。[更(gèng)适阴阳)再进一步调适阴阳。更,再。
[生死人]使死人复生。生,使动用法。扁鹊对称赞他“能生死人”的回答是“非能生死人”,“此自当生者”,表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扁名望齐候之色体现了扁鹊的防患于未然的治病思想
扁鵲過齊,齊桓侯客之①。入朝見曰:“君有疾在腠理②,不治將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謂左右曰:“醫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爲功③。”後五日,扁鵲復見,曰:“君有疾在血脈,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不悅。後五日,扁鵲復見,曰:“君有疾在腸胃間,不治將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不悅。後五日,扁鵲復見,望見桓侯而退走④。桓侯使人問其故,扁鵲曰:“疾之居腠理也,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⑤;其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⑦。”後五日,桓侯體病⑧使人召扁鵲,扁鵲已逃去。桓侯遂死。
使聖人預知微®,能使良醫得蚤從事⑩,則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于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三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井®,臓氣不定®,四不治也;形赢不能服薬⑩,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則重難治也⑩。
① [齐桓侯]齐国国君田午。(客之)把他当作客人,指用宾客的礼节接待扁鹊。客,用如动词,意动用法。→把'文巫不仅医'列为大不治之一.
② [腠理)皮肤、肌肉和脏腑的纹理。这里指皮肤与肌肉交接处。
③ [欲以不疾者为功)想靠(医治)没有病的人来显示本领,窃取功利
④〔退走)急忙避开。走,急行。
⑤ [酒醪(láo 劳)]药酒或酒剂,酒浊酒、醴甜酒。
⑥ [司命]古代神话传说中掌管人生死的神。李[无奈之何]对它没有什么办法。酒为百药之长
⑦ [无请]不敢主动请求(为桓侯)治病。请,请求,表敬副词。[病)重病。
⑨ [使]假如。 的指疾病尚未显露症状的阶段。
[蚤]通早。
[人之所病……病道少]人们所担忧的是担忧疾病多,而医生所担忧的是担忧治法少。这里四个“病”字都用如动词,作担忧解。
⑫ [骄恣(zì自)]骄横不讲道理。
⑬ [阴阳并]阴阳偏胜。并,偏聚的意思(依张介宾说)。
[脏气不定]脏腑精气不安和。
⑮ [形羸(léi 雷)]形体衰瘦已极。羸,瘦弱。
(重(zhò²ng众)]深,
扁鵲名聞天下。過邯鄲①,聞貴婦人②,卽篇帶下醫③; 過雒陽④,聞周人愛老人⑤,卽為耳目痹醫⑥;來入咸陽⑦,聞秦人愛小兒,卽為小兒醫;隨俗爲變⑧。秦太醫令李醯⑨,自知伎不如扁鵲也⑩,使人刺殺之。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
① 〔邯郸(hándàn 寒但))赵国国都。今河北省邯郸市一带6
② [贵妇人]尊重妇女。贵,形容词用如动词。
③ [带下医]妇科医生之古称。
④ 〔雒(luò 洛)阳)即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⑤ [周人]指当时洛阳一带的人。因洛阳为东周王都所在地。
⑥ [耳目痹医]治耳、目、痹病的医生。痹:阻滞。这里指年老视听力衰退的证候。
⑦ [咸阳]秦国国都。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
⑧ 〔随俗为变)随着各地的习俗需要不同而改变行医的科别。
⑨ [太医令]秦代主管医药行政的官名。 〔李醯(xī西)]人名。
⑩ [伎]同技。
三、楚惠王吞蛭辨
【说明]本文节选自《论衡·福虚》。题目另拟。作者王充(公元27~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人,东汉前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论衡》一书共八十五篇,其中《招致》有目无文,实存八十四篇。王充的这部著作,在中国思想史上有深远的影响,是研究两汉时期思想斗争的重要文献。
王充对医学,特别是保健医学很有研究,曾作《养性》之书十六篇。在医学领域,他批判了宗教迷信思想,宣传“血脉不调”、“遭风逢气”致病的病因学说,正确指出养性能“使人不病”,但绝对不能“寿之成仙”而“升天”。这些医学思想,对我国医药学沿着朴素的唯物主义道路发展,有过很大的影响。
本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楚惠王吞食水蛭而病,不久蛭出病愈,而且连久患的“心腹之积'也好了。但是,唯心主义者大做文章,说这是“行美福至”,“天地报其德”。王充反驳说:这完全是骗人的鬼话,并从生理方面作了比较科学的解释,否定了“祸福之应皆天”的谬论。
楚惠王食寒葅而得蛭Φ,因遂吞之②,腹有疾而不能食。令尹間③:“王安得此疾也④?”王曰:“我食寒葅而得蛭,念譴之而不行其罪乎⑤?是廢法而威不立也,非所以使國人聞之也⑦;譴而行誅乎®?則庖廚監食者法皆當死®,心又不忍也。吾恐左右見之也⑩,因遂吞之。”令尹避席再拜而賀曰®:“臣聞天道無親®,唯德是輔®。王有仁德,天之所奉也回,病不為傷。”是夕也,惠王之後而蛭出®,及久患心腹之積皆愈®。故天之親德也,可謂不察乎!
①[楚惠王)楚昭王之子,名章。在位五十七年(公元前488~前432年)。 〔茲(zū租)]同菹,腌菜。 〔蛭(zhì至)]水蛭。
②[因]于是。 [遂]就。
③[令尹]楚国的最高官职,掌握全国军政。
④[安]怎么,如何。
⑤[念谴之而不行其罪乎]考虑谴责他们,而不惩办他们的罪吧?念,想,考虑。谴,谴责,责备。行,惩办。
⑥[废法]废弃法令。 [威]威望,威信。
⑦非所以使国人闻之也]意思是不能让人民知道这事情。
⑧[诛]杀。
⑨[庖厨)厨师。 [监食)管理饮食的官员。
⑩[左右]近臣。
〔避席]古人席地而坐,离座起立,表示敬意,叫做避席。[再拜)拜两拜,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隆重。
[闻]听说。
[天道无亲)上天的赏罚原则不分亲疏。天道,这里指上天的赏罚原则。
⑬[唯德是辅]即“唯辅德”,只保祐有德行的人。辅,辅佐,保祐。唯,只。范围副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唯……是……”,是古汉语中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句式。
⑭[仁德)仁爱之德。儒家鼓吹的虚伪道德。
⑮[奉]帮助,保祐。
[之]往,去。动词。
[后]指大便。
[积]积聚。
曰:此虚言也。
或時惠王吞蛭,蛭偶自出。食生物者無有不死,腹中熱也。初吞時蛭未死①,而腹中熱,蛭動作,故腹中痛。須臾蛭死,腹中痛亦止。蛭之性食血,惠王心腹之積,殆積血也。故食血之蟲死,而積血之病愈。猶狸之性食鼠②,人有鼠病③,吞狸自愈。物類相勝④,方藥相使也。食蛭蟲而病愈,安得怪乎?食生物無不死,死無不出。之後蛭出⑤,安得祐乎?令尹見惠王有不忍之德,知蛭入腹中必當死出,因再拜賀病不為傷®。著已知來之德,以喜惠王之心①,是與子章之言星徙,大卜之言地動無以異也⑧。
① (初吞时蛭未死]原作“初吞蛭时未死”,疑系传写倒误。
② [狸]俗名野猫。狸的肉、骨均入药,主治鼠瘘、鼠咬疮等疾病。
③ [鼠病]指鼠瘘、鼠咬疮等疾病。
④ [相胜)互相制伏。
⑤ [之后蛭出)上文“惠王之后而蛭出”的省文。
⑥[ 因]原文作“臣”。“因”古写作“回”,系形似而误。
⑦ [著己知来之德,以喜惠王之心]大意是:(令尹)显示能未卜先知以博取楚惠王的欢心。著,显现,显著。喜,使……欢喜。使动用法。
⑧ [子书之言里徙]见《论衡·变虚》。宋景公时,“荧惑守心(指火星出现在二十八宿的心宿)'。子书对景公说,你将有灾难。景公再三说,宁可自己受难,也不要降祸于人。子书说,你这些话已感动上天,让荧感离开心宿,并延长你的寿命。王充指出,星辰运动自有其规律,与人事无关,子书的话不过是讨好宋景公的一派胡说。[大ト之言地动]亦见《论衡·变虚》。齐景公问太卜(掌管占卜的官名)有什么技能。太卜说能使地动。晏子(即齐国的晏婴)当面戳穿其谎言。太ト只得去向齐景公认错说:“臣非能动地,地固将自动。”
四、《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说明]本文节选《汉书·艺文志》。作者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坚,东汉共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人,汉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汉书》共一百篇,记载了西汉二百二十九年间的历史,不少篇幅较客观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是继《史记》之后一部有影响的历史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艺文志》是作者根据刘歆的《七略》写成的,是现存最早的目录学著作。《方技略》是《艺文志》的一部分,记录有关医药卫生方面的书籍。这里节录的是《艺文志》的序文和《方技略》中医经、经方二小节。序文说明汉代搜集和分类整理校勘图书的情况;《方技略》的医经、经方部分,先列书目,然后概括阐明其含义。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古人对学习医药学理论知识的重视,以及对医生的严格要求。这是祖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文中所列的医籍,现在绝大部分都失传了。
序
漢興,改秦之敗①,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迄孝武世②,書缺簡脫③,禮壞樂崩,聖上喟然而稱曰④:“朕甚閔焉@。”于是建藏書之策⑥,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⑦。
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于天下⑨;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⑭,撮其指意⑩,錄而奏之.
會向卒⑩,哀帝復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歆于是總羣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數術略》,有《方技略》⑩。今删其要@,以備篇籍。
① [败]弊,败坏。
② [孝武]即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1~前87年在位。 [世]年代,时代。
③ 〔简脱]书简散落。简,竹片。
④ [圣上]封建时代对皇帝的尊称。
⑤ 〔喟(kuì 愧)然]感叹的样子。
⑥ [闵]通悯,痛惜。〔策]政策,政令。
⑦ (秘府)皇家藏书的地方。
⑧ [成帝]西汉孝成帝刘鳌,公元前32~前7年在位。⑨〔谒者]汉代官名,掌管接待宾客。
⑩ [光禄大夫]汉代官名,掌管顾问应对。 [校]校勘,校对。
(步兵校尉]汉代武官名,地位略次于将军。
⑫ 〔太史令]汉代官名,掌管历史、天文、历法。(数术)这里指天文、历法、占卜一类的书籍。
方技]这里指医药卫生一类的书籍。
⑭ 〔辄(zhé哲)]即,就。[条]条列,一项一项列出。用如动词。
[撮其指意]把(每一部书)的主旨要意摘取出来。[奏]向皇帝报告。[会]适逢,恰遇。
[哀帝]西汉孝哀帝刘欣,公元前6~前2年在位。 (侍中奉车都尉]汉代官名,皇帝的近侍,掌管皇帝所乘的车驾。皇帝出巡时要随从侍奉。 「歆(xīn 新)]刘歆。
(总)汇编。 [七略]刘歆著的书目名,原书已佚。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对目录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辑略]为综述学术源流的总论。以下每一略有总述部分并列出书目。
[六艺略)为经学、史学类。(诸子略)为诸子百家的学术著作类。(诗赋略]为诗歌辞赋类。
[兵书略]为军事类。 [数术略]为天文、历法、占卜类。(方技略]为医药卫生类。
[删其要]删去繁杂,取其要旨的意思。
方技略
黃帝內經十八卷。 外經三十七卷。
扁鵲內經九卷。 外經十二卷。
白氏內經三十八卷。 外經三十六卷。
旁篇二十五卷。
右醫經七家,二百一十六卷。
醫經者,原人血脈、經落、骨髓、陰陽、表裏①,以起百病之本②,死生之分③;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④,調百藥齊和之所宜⑤。至齊之德®,猶慈石取鐵®,以物相使⑧。拙者失理⑨,以癒爲劇⑩,以生爲死。
①(原]推求,考察。 (落]通络。
②〔起]启发。这里有阐明的意思。 [本)本源,根源。
③[死生之分](区别)死生的界限。
④ 〔度(duò 舵)]揣度,思考。[箴]同针。 [所施]指使用针、石、汤、火的治疗手段,所谓针以
刺之,石以砭之,汤以荡之,火以灸之。
⑤ [调百药齐和之所宜]大意是调制适于病症的各种药物配合的药剂。
⑥ (至齐之德)最恰当的药剂的作用。德,指功能,作用。
⑦ 〔慈石]即磁石。
⑧ [相使]互相起作用。
⑨ [拙者]指拙劣的医生。 [失理]违背(医学)理论。
[剧]剧烈。这里指病重。
五臟六腑痹十二病方三十卷。 五臟六腑疝十六病方四十卷。
五臟六腑瘤十二病方四十卷①。 風寒熱十六病方二十六卷。
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②。 五臟傷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
客疾五臟狂潁病方十七卷。 金創痰瘛方三十卷③。
婦女嬰兒方十九卷。 湯液經方三十二卷。
神農黄帝食禁七卷。 右經方十一家④,二百七十四卷。
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淺深⑤,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⑦,辯五苦大辛®,致水火之齊⑨,以通閉解結,反之于不⑩。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于外,是所獨失也。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① 〔瘅(dàn 但)]黄疸病一类。又指劳病。
② 〔俞拊]即俞跗。
③ 〔疭瘛(zòngqì综乞)]手足筋肉抽搐的疾病。
④ [经方]指占代相传的医方书。
⑤ (量(liáng 良)]测量。这里是诊察的意思。
⑥ [假]凭藉。 [滋]这里指药物的功用。
⑦ 〔气感]人对四时气候的感受。
⑧ (辩]通辨,辨别。[五苦六辛]指药物的性味。五苦即苦温、苦热、苦甘、苦辛、苦成。六辛即辛温、辛酸、辛热、辛甘、辛凉、辛寒。见《素问·至真要大论》。
⑨ 〔致]导致,达成。这里指制成。 [水火之齐)指寒凉与温热的药剂。
⑩ [反之于平)恢复正常。反,通返。
〔有病不治,常得中(zhōng 种)医]这句古谚是说:与其被拙劣的医生把病治坏,倒不如不去医治,有时也可以自愈。
五、说疫气
[说明] 本文选自《曹集诠评》第九卷。作者曹植(公元192~232年),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县)人,建安时期著名文学家。他是曹操之子,曹丕之弟。后为曹丕所迫,伤时怀愤,所作诗文,情采并茂,其五言诗,为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作者在本文中以简炼的语言,描绘当时疫病流行,劳动人民大量惨遭死亡,而养尊处优的贵族统治阶级则很少有这种情况。两者的对比尖锐鲜明。作者并以朴素的唯物论观点指出:“疠气流行”,并非“鬼神所作”,而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所致。
建安二十二年①,癘氣流行②,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甲;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或以爲: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⑦,悉彼众面之子®,荆室蓬戶之人耳®!若夫殿處鼎食之家®,重貂果摩之門”,若是者鮮焉®。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而愚民懸符厭之③,亦可笑也。
①[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建安,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公元196~220年)。
② [疠气]指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又称房气或疫气。
③ [痛)悲痛。
④ [号(háo豪)泣]淘哭泣。
⑤ [阖(hé 合)门]指全家。 [殪(yì意)]死亡。
⑥ 〔覆族]指整个宗族覆灭。
⑦ [罹(1í离)]遭受(灾难)。
⑧ [悉]全[被]通披。褐(hè贺)粗麻布衣。[茹]吃。[藿]豆叶。这里泛指粗劣的食物
⑨ [荆室]用荆条、细曲的树枝等搭成的房子。 [蓬户]用蓬草盖成的草房。荆室篷户,都是指贫 寒之家。
⑩ 殿处(chǔ楚)]筑宫而居。 [鼎食]列鼎而食。鼎,古代贵族统治阶级的食器。这里名词“殿”、 “鼎”分别修饰动词“处”、“食”,作状语。
[貂(chóng dāo虫](穿者)层层的貂皮。[累蓐(rù框)](铺着)重叠的褥子。蓐,草垫,这里指褥子。
⑫ 〔鲜(xiǎn 险)]少。
⑬[ 悬符厌之]悬挂符箓,镇压鬼神。厌,通压。)古人以为疫病是鬼神所作,因此用迷信的方法来镇压。
六、《伤寒论》自序
[说明]本文选自《伤寒论》。作者张机(约公元150~219年),字仲景,南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跟华佗同时代,年纪比华佗小)
东汉末年,社会动乱,世家豪强纷纷割据,相互吞并,战火连天,地主阶级加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使农村破产,田地荒芜,疫病流行,人口大量死亡。张仲景立志研究前人的医学著作,总结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著名的《伤寒杂病论》。该书对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提出了独创的见解;对四十多种杂病的防治,作了系统的阐述;确立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为祖国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本文扼要地叙述了作者从事医学活动的原因,以及撰写《伤寒杂病论》的经过,批判了那些只知“竞逐荣势,企踵权豪”,根本不关心医学的“居世之士”。文中还明确地提出了学医'上以疗群裤,下以救戏之画,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厥身已毙,神明消灭”的唯物论观点。此外,对于当时因循守旧,敷衍塞责的医疗作风,也提出了批评。
余每實越人入虢之診①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③。怪當今居世之士®,食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⑤,上以療君親之疾⑥,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⑦,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⑩;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婴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栗的;降志屈節®,欽望巫视,告窮歸天,118于天志束手受敗。(青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态其所措@。咄嗟鳴呼@,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爲異物,幽潛重泉@,徒為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云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己,遇災値禍,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惷若游魂。哀乎!趨世之士,馳競浮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① (越人入虢之诊]指扁鹊为减太子治病事。详见《扁影传》。
② [望齐侯之色]指扁鹊通过望色断定齐桓侯生病事。也详见《扁鹊传》。
③ (慨然]感慨的样子。
④[当今居世之士)泛指当时的地生阶级知识分子。
⑤ [方术]一般指医药、卜筮、占验等技艺。这里指医术。
⑥ [上以疗君亲之疾]对上用医药来治疗君亲的疾患。把医术作为忠君、孝亲的手段,这是张仲景的时代局限性。
⑦ [竞逐荣势)争着去追求荣华权势,
⑧ (企踵权豪)响往有权势的人。企踵,踮起脚跟盼望。
⑨ 孜孜(zTzī 兹兹)汲汲(i1吉吉)]急急忙忙的样子。孜孜一#力奋不怠好汲汲一急急忙忙样子。
⑩ [惟名利是务]即惟务名利,只追求名利。
[崇]尊崇,重视。[饰]修饰,讲究。 [末]枝节。这里指名利荣势。
⑫ [忽]轻视。 [弃]弃置。[本]根本。这里指身体及保身养生之道。
⑬ [华其外]使自己的外表有光采。华,光采。使动用法。外,外表。这里指名利地位。〔悴其内) 使自己的身体憔悴。悴,憔悴。使动用法。内,指身体。
[婴]遭受。
[震栗]惊得发抖。栗,通傈。
[降志屈节]降低身分、卑躬屈膝的意思。
[钦望]敬仰地盼望。 (巫祝]旧社会搞迷信的人。
[赍(ji机)]持,拿。
(重器)这里喻身体。
[恣]任凭的意思。
[咄嗟(duōjiē 多皆)鸣呼)咄嗟、呜呼都是感叹词。这里连用,以加强语气。
[幽潜重泉](人死后)深埋在九泉之下。
[惷]同蠢。 [游魂]这里贬称没有头脑、不知医事,如同废物一样的人。
[驰竞]极力追逐。
[徇]通殉,以身从物。
[冰谷]喻危险的境地。述我从了医学活幼的因及撰了《你墓论》迁系经过即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意思。
余宗族素多①,向餘二百②。建安紀年以來③,猶未十稔④,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塞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衆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⑥,幷平脈辨證⑦,篇《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
① [素]本来,一向。
② (向余二百]原来有二百多口人。向,从前,原有。
③ [建安纪年]建安元年,公元196 年。
④ [稔(rěn忍)7年。本义为庄稼成熟,古代谷一年一熟,故亦谓“年”为“稔”。
⑤ [横天]夭折。
⑥ [九卷]即《灵权。(八十一难]即《难经》。[阴阳大论]书名。一说即《素问》中专讲运气的几篇。 [胎胪药录]疑为古代关于妇科、儿科方面的书。
⑦ [平脉]即诊脉。平,通辨。
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又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踢會通;玄其幽微®,變化耀極®。方非才高腐妙,豈能探其理致!上古有种農、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①,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迦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蒙技,始終顺营。省疾間病出在口粉®,相對斯须,便處易菜,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大迎、跃陽,三部不參,動数發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快診严,九候曾無髮鬈®;明堂開庭®,盡不見察,所謂窥管而已@,大欲喝死別生,質寫幾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余宿尙方術,②事斯語?
① [运]运化.
② [禀]承受。.(五常)指五行所代表的五类事物的正常运化。
③ [俞(shù恕)]通腧。
④ [玄冥幽微]言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微妙幽深。
⑤ [难极]难以穷尽。极,尽。
⑥ (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相传都是黄帝的臣下,善医。
⑦ (中世]指汉代以前的春秋、战国及秦代。
⑧ [未之闻)即未闻之。之,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提在动词前。
⑨ [演]引长,延及。这里引申为扩大,加深。
⑩ [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各自继承一套家传技艺,一直沿用旧规。
[口给]口头应付。
[斯须]须臾,一会儿。
[按寸不及尺]只按寸脉,不按尺脉。喻诊脉不周到,不全面。下文的“握手不及足”,义同此。
[人迎]指颈动脉,位在结喉两侧。(趺阳]指足背前胫动脉。入迎、趺阳都是古代的诊脉部位。
[三部]指上文的寸关尺、人迎和趺阳。
[动数发息,不满五十)医生按照自己的呼吸,诊察病人脉搏的跳动次数不满五十下。喻不认真诊脉。
[短期未知决诊]连最近期间病情变化都不能诊断出来。
(九侯]指诊脉的部位。据《素问》说:上部头上两额、两颊和耳前,中部手桡骨、尺骨和虎口,下部内踝后、大趾内侧和大趾与次趾之间等九处的动脉,合称九候。一说为寸、关,尺,以浮、中、沉取,合为九候。 [曾无雱髯)竟然连一点模糊的印象也没有。髻劵,即“仿佛”。
[明堂]鼻子。 [阙]两眉之间。 [庭]前额。
[窥管)以管窥天。比喻不能全面掌握病情。[识(zhì至)]记。
[宿]素来。[尚)崇尚,爱好。
[请事斯语]愿奉行这句话。
七、《脉经》序
[说明] 本文选自《脉经》通行本。作者王熙,字叔和,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晋代医学家。《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特点是从临床实践出发,根据《内经》、《难经》等有关材料,总结了西晋以前的脉学知识。全书共十卷,九十八篇,将脉象归纳为浮、沉、迟、数等二十四种,辨别其形体,阐明其所主病,结合望诊、闻诊等加以研究。该书出现于玄学泛滥的晋代,就显得格外可贵。不但对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对世界医学也有重大的影响。古代阿拉伯国家和欧、亚各国都很重视这部脉学著作。
序文强调了切脉的重要性,认为脉理精微,难于掌握、精通,所以必须认真学习,否则一旦疏忽,便会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作者对各家“所传异同',能“咸恐载录”;既重视脉学,但并不排除望、闻、问三诊。这些都是可取的。
脈理精微,其體難辨®。弦緊浮芤②,展轉相類③在心易,指下難明。謂沉爲伏®,則方治永乖;以缓爲迟?,即危殆立至®。况有敷倏俱見*,契病同脈者乎!
① [体」指脉的形体,即脉象。
② [弦紧浮芤(kou抠)]指弦脉、紧脉,浮脉和芤脉四种脉象。弦脉,脉形长而直,如按琴弦。紧脉,弦而有力,如拉紧的弓弦。浮脉,举之有余,按之相对不足,如水瀑木。芤脉,脉形较大,浮而中空,状如葱管,重按无力。
芤,葱的别名。弦和紧,浮和芤,各有相似之处,故下文说“展转相类”。
③ [展转]反复不定。[相类]互相类似。
④[易了]容易清楚。了,同瞭,明白。
⑤ [难明)难以明辨。
⑥ 沉)沉脉,重取才能得到脉搏跳动的脉象。 [伏]伏脉,较沉脉更深,用力取时,才能摸到。
⑦ [永乖]永远错下去。乖,错误。
⑧ (缓]缓脉,比正常脉搏至数略少的脉象。 [迟]迟脉,一息三至或三至以下的脉象。
⑨ [危殆]危险。
⑩ [数候俱见(xiàn现)]几种脉象一起出现。见,同现。
[异病同脉]不同疾病出现相同的脉象。
夫醫藥爲用①,性命所繫②。和鵲至妙,猶或加思④;仲景明蜜®,亦候形證®,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⑦,故傷寒有承氣之戒®,嘔噦發下焦之問®。而遺文旨⑩,代寡能用@;舊經秘述,奥而不售®。遂令末學,昧于源本,互滋偏見見⑥,各逞已能。致微疴成膏肓之變,滞固絕振起之望⑩,(至妙]极高明的医技。退有以也!
① 用]作用,功用。② [[系)维系,关联。見
③[和鹊]医和及扁鹊。医和,春秋时代秦国的医生。
④ [或]有时。 [加思]多思考。
⑤ [明审)明于辨证。审,察,辨。
⑥ [候]诊,察。
⑦ [考校)研究订正。 [求验]求得验证。
⑧ [伤寒有承气之戒]伤寒病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禁用承气汤。戒,禁忌。承气汤(包括大、小、调胃承气汤)是伤寒阳明病中一般用以荡涤腹中积滞的方剂,但在有些情况下须戒用。
⑨〔呕哕(yuě)发下焦之问]遇到呕哕要询问下焦的情况。呕,干呕,有声无物。哕,指呃逆。呕哕一般属中、上焦的病变,但也有因下焦气逆所致。所以诊治时不应只着眼于中,上焦,还须审察下焦的情况。
⑩ [遗文远旨]前人留下的文献含义深远。下文“旧经秘述”义略同此。
(代寡能用]历代很少有人能领会运用。
[奥]深奥难懂。 [不售]不能传播。
⑱ [末学]后学。
⑭[味]暗,不明白。
⑮[滋)发生。
⑩ 〔微疴成膏肓之变]轻症酿成重病。疴,病。膏肓,指难治的重病。
[滞固绝振起之望)顽疾失去治愈的希望。滞固,顽疾。固,通痼。振起,好转,治愈。
[良有以也)确有原因的。良,确,真。以原因。名词。
今撰集歧伯以來①,逮于華佗②,經論要訣③,合為十卷。百病根源,各以類例相從④;聲色證候⑤,靡不赅備®。其王、阮、傅、戴⑦,吳、葛、呂、張⑧,所傳異同®,咸悉載錄。越能留心硏窮,尤其微隨⑩,則可以此蹤古鶯”,代無天横矣。
① 〔撰集)编辑。撰,写。
② [逮]到。
③ [经论]经典理论。
④ (以类例相从]依类排列。
⑤ (声色证候]指听声、望色、问证和切脉。
⑥ [靡(mǐ米)不赅(gāi该)备)莫不具备。靡,莫,没有。赅,兼备,完备。
⑦ 〔王)指王遂,西汉人,习经方,长于医术。[阮]指阮炳,晋代人,号文叔,又称阮河南,善医。〔傅、戴]所指不详。
⑧ (吴)指吴普,华佗的学生。 [葛]指葛玄,葛洪的从祖,三国时人,长于炼丹术。[吕]指吕广,三国时人,著有《玉匮针经》,并注《八十一难》。 [张]指张苗,晋代人,好医术,善诊脉。歧伯、黄帚称为政寅
⑨ [异同]偏义复词,义在异。
⑩ 〔微赜(z©则))精徹深奥的地方。赜,深奥。
〔比踪]赶上。比,并。踪,足迹。
〔天横]即横天,天折而死。
八、《甲 乙经》序
【说明] 本文选自《甲乙经》。作者皇甫谧(mi密)(公元215~282年),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省平凉县西部)人,晋代杰出的针灸学家。《甲乙经》全称《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据《医籍考》载,《甲乙经》以十干列目,以甲乙命名。今传本作十二卷,合一百二十八篇。阐明经络原理,确定穴位名称和位置,论述取穴法等一系列有关针灸的问题,整理总结了晋代以前的针灸治疗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夫受生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
'若不精通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困危、赤子涂地,无以济”.此为写《甲 乙经》的初心。
序文认为针灸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有感于当时流传的针灸书籍文义深奥,辞意重复,不易学习流传,以《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为基础,结合自己的经验,删繁就要,分类编辑,成《甲乙经》一书。对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序中也有某《黄内经》些错误的说法,阅读时要注意。
夫醫道所興,其來久矣。
上古神農始嘗草木,而知百藥②。黄帝咨訪黻歧伯、伯高、少俞之徒③,内考五臟六腑,外綜經絡、血氣、色候④,參之天地,驗之人物,本性命⑤,窮神極變⑥,而針道生焉 。其論至妙®。雷公受業,傳之于後。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爲《湯液》⑩.
中古名醫,有俞跗、醫緩、扁鵲,秦有醫和,洟有倉公。其論皆經理識本,非徒診病而已”。漢有華佗、張仲景。其他奇方異治⑭,施世者多,亦不能盡記其本末。若知直祭酒劉季琰病發于畏惡®,治之而瘥。云:“後九年季琰病應發,發當有感,仍本于畏惡,病動必死。”終如其言。仲景見侍中王仲宣⑩,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湯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言≌。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此二事雖扁鵲、倉公無以加也@。華佗性惡矜技®,終以戮死®。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爲數十卷,用之多驗。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選論甚精,指事施用
① [兴]产生的时代。兴,兴起,产生。
② [ 百]虚数,表示多。
③ [咨访]询问。
④ [色候]指面部气色和脉候。
⑤ [本性命)本着性命之说。本,根据。性命,古代哲学概念,指天人之间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⑥ [穷神极变]指彻底了解生理现象,全面掌握病理变化。穷、极,均用如动词。
⑦ [焉]语气词,相当现在的“了”。
⑧ [其论]指《神农本草》与《黄帝内经》。
⑨ [伊尹]商初的大臣。名伊,尹是官名。
⑩ [汤液]即《汤液经》,亦称《汤液本草》。
[俞跗]相传是黄帝的臣子,把他列在中古,当有误。(医缓]春秋时代秦国的医生。医是职业,缓是名。
[经理识本]探讨事物的原理,明辨事物的本质。
[非徒]不只。徒,只,仅。[他]疑是承上文“佗”字而误。
(知直祭酒)主值祭酒。知,主持。直,通值,署理,代理。祭酒,官名。 (畏恶(wù务)]指情志 变化的疾病。
[侍中]官名。 [王仲宣]即王粲。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五石汤)古方剂名。
忤(wǔ 午)]逆。这里指逆耳。
[色候)面色证候。与上文的“色候”不同。 [固]实在。
[言]一说疑为“信”。
[无以加]没有什么能超过的。
[性恶]指个性孤傲。[矜技)自恃医技高明。
[戮死]指被曹操杀害。[广]扩充。
〔撰次]编辑整理。次,编排。
物理 称述一即言述.论述
[指事施用]因病施治。
按《七略》、《藝文志》①:《黃帝內經》十八卷。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②,二九十八卷,卽《內經》也。亦有所亡失。其論遐遠③,然稱远多,而切事少④,有不編次⑤。比按《倉公傳》®,其學皆出于《素問》,論病精微。《九卷》是原本經脈,其義深奧,不易覽也Φ。又有《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皆黃帝歧伯選事也®。三部同歸®,文多重複,錯互非一@。甘露中®,吾病風,加苦聲百日,方治要皆淺近®@。乃撰集三部,使事類相從,删其浮辭-除其重複,論其精要,至爲十二卷。《易》曰③:“觀其所聚,而天地之情事見矣。”况物理乎?事類相從,聚之義也。夫受先人之體,有八尺之軀,而不知醫事,此所謂游魂耳!若不精通于道,雖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塗地®,無以濟之。此固聖賢所以精思極論,盡其理也。由此言之,焉可忽乎◎?其本論,其文有理,雖不切于近事,不甚删也。若必精要,俟其閒暇®,當撲義以爲教經云爾。
① [按]考查核对。[七略、艺文志)见本书《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② [针经)指现传的《灵枢》。
③〔 遐(xiá 霞)远]广泛,宏富。遐,远。
④ [切事少]指论述切合具体治法的少。
⑤ [有]通又。
加注:黄广元尊师在'观其所聚,而天地之情毒矣.'有深刻见解.惜未记述,憾也。
⑥ [比]及,到。(仓公传]《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仓公传部分。
⑦ [览]一作“学”。
⑧ [选事]指经过搜集整理的言论。
⑨ (三部同归)三部书同一内容。三部,指《钋经》、《索问》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⑩ [错互非一)错误混杂的地方不只一处。
[甘露)三国魏高贵乡公曹髦的年号(公元256~260年)。[要)大致。
[易]即《周易》。引文见《周易·萃卦》,原文作“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⑭ (物理)事物的原委。
⑮ (赤子涂地)人民有严重疾苦。赤子,儿童。这里泛指人民。涂地,等于说“涂炭”,形容灾难深重,死亡惨烈。
[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作“……的原因”。
(可岂可,怎么可以。
[俟(sì四)]等待。
[撰版(hē 河))编校。霰,同核。[教经]教本。(云尔]语气词连用。
九、华佗传
[说明] 本文节选自《后汉书·方术列传》。作者范晔 (yè川卟)(公元398~446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省淅川县)人,南朝宋代史学家。范晔所著的《后汉书》,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也在《方技传》中记载了华佗的事迹,可参考。
华佗是我国东汉后期杰出的医学家。擅长外科,实践经验丰富。本文介绍了他的主要生平事迹。华佗使用麻沸散,麻醉全身,对“针药所不能及”的疾病,进行外科大手术。一千七百多年前,华佗在总结我国劳动人民医疗经验的基础上,首创了麻醉术,对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对内、妇、儿科病的诊断和治疗也有丰富的经验,并精通针灸。值得提出的是,他还是医疗体育的倡导者,创立“五禽之戏”这一成套的医疗体操,用来防治疾病,增强体质。
文中还附记了华佗的学生吴普和樊阿在医疗上的成绩。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人也①,一名勇②。游學徐土③,余通數經。曉養性之術④,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爲仙⑤。沛相陳珪舉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精于方藥,處劑不過數種。心識分銖,不假稱量③。針灸不過數處,裁八九四若疾發結于内,針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旣醉無所覺,因到破腹背多,抽割積聚(积聚起来的病灶)。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缝合,傅以神膏⑬,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復。
本节介绍其出身、 学识、外貌、为人、,医学技术(尤其是对科手术。
① [沛国]在今安徽省宿县西北一带。[谯]今安徽省亳(bó博)县。
② [ 旉]同敷。
③ [徐土]今江苏省徐州市一带。
④ [养性之术]锻炼身体、保护健康的方法。术,方法。
⑤ [且)将近。
⑥ [仙]指长寿的人。
⑦ [沛相)沛国行政长官。汉朝由中央直辖的行政区称“郡”,郡的长官叫太守。封为王的行政区称“国”。封王的国除国王外,相是最高的行政官,由中央政府委派。(孝廉)当时由地方官吏荐举出来,准备为皇家录用做官的人。
⑧ 〔太尉)官名。汉代掌握全国军权的最高官职。(辟)征召,任用。
⑨ [心识分铢,不假称量)能辨别判定极细小的份量,(给病人抓药时)不借助秤量。汉制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分铢,言份量细小。称,同秤。
⑩ [裁七八九)才七八九。指针灸时取穴不多。裁,通才。七八九,《三国志》作“七八壮”(壮,指艾绒单位)。
〔麻沸散]华佗发明的麻醉剂。
⑫ [因]于是。﹝刳(kù 枯)]剖开。
[傅]通敷,涂。 [神膏]灵验的药膏。
佗嘗行道,見有病咽塞者①,因語之曰:“向來道隅②,有賣餅人,萍蝥甚酸③,可取三升飮之,病自當去。”卽如佗言,立吐一蛇④。乃懸于車而候佗。時佗小兒戲于門中,逆見⑤,自相謂曰:“客車邊有物,必是逢我翁也。”及客進,顧視壁北,懸蛇以十數®,乃知其奇。
又有一郡守篤病久,佗以爲盛怒則差⑦,乃多受其貨,而不加功⑧,無何棄去⑨,又留書駡之。太守果大怒,命人迫殺佗,不及,因暝恚P,吐黑血數升而愈。而活不治了又有疾者,詣佗求療®。佗曰:“君病根深,應営剖破腹,然君壽亦不過十年,个女家.病不能相殺也@。”病者不堪其苦,必欲除之。佗遂下療®,應時愈的。十年真死®。
廣陵太守陳登⑩,忽患胸中煩懣®,面赤不食。佗脈之曰:“府君胃中有蟲®,欲成內疽®,腥物所爲也。”卽作湯二升,再服,須臾吐出三升許蟲®,頭赤而動。所苦便愈。佗曰:“此病後三碁當發@,遇良醫可救也。”登至期疾動®,時佗不在,途死。 》? 这个句子很关键
曹操聞而召佗,常在左右。操積苦頭風眩®。佗釷,隨手而差。
有李將軍者,妻病,呼佗視脈。佗曰:“傷身而胎不去”。”將軍言:“開管傷身@,胎已去矣。”佗曰:“案脈,胎未去也,”將軍以爲不然。妻稍差。百余日復動,更呼佗。佗曰:“脈理如前,是兩胎,先生者去血多⑩,故後兒不得出也。胎旣已死,血脈不復歸,必燥著母夻。”乃爲下針,丼令進湯。婦因欲產而不通。佗曰:“死胎枯燥,勢不自生@。使人探之,果得死胎,人形可識,但其色已黑。
佗之絕技,皆此類也。
① 〔病咽塞者]患咽喉阻塞病的人。病,患。用如动词。
② [向来道隅(yú 余)]刚才经过的路旁。向,刚才。隅,小角落。
加注:顿服:一次服光。再服:二次服完。
③ [萍蓥(j基)]用苹切碎制作的醃菜。萍,当作苹,即田字草。《本草纲目》菜部“蒜”条,李时珍引《后汉书·华佗传》作“蒜壅”。又同条引寇宗奭语,亦作“华佗用蒜鲞”。[蛇)指形状如蛇的寄生虫。
⑤ [逆见]迎见,对面看见。
⑥〔悬蛇以十数(shǔ暑)]挂着的寄生虫要用十位来数,形容其多。数,计算。
⑦ (差]通瘥,病愈。
⑧ [不加功]没有进一步(给他)治疗。
⑨ [无何)不多时。 [弃去]离去(不告而别)。
⑩ 〔瞋恚(chēnhuì 琛会)}怒目忿恨。
[诣(yì意)]往,到。
[相杀]伤害你。指疾病不会影响其寿命。相,这里有代称“你”的作用。副词。
[下疗]即治疗。
⑭(应时]即刻。
[然君寿亦不过十年……十年竟死]这种预后诊断是夸张的描述。
[广陵]汉代郡名,今江苏省扬州市。
⑰〔烦懑(mèn)]烦闷。
[府君]汉代称太守为府君,这里指陈登。
[内症(ù居)]指肠胃肿块。
[须臾]不久。
[许]表约数,意思和“左右”相当。
[三特(jī 基)]三周年。碁,同期,一周年。
[疾动]病发作。
[操积苦头风眩)曹操长期患头风病。积苦,久患。苦,患。
[自生]自然地生下来。
〔伤身]伤胎。身,身孕。
[间实]近来确实。
[先生者]首先生下来的胎儿。
為人性惡,難得意!且恥以醫見業①。又去家思歸,乃就操求還取方②。因託妻疾,數期不反。操累書呼之,又敕郡縣◎,佗恃能厭事®,猶不肯至。操大怒,使人廉之,知妻詐疾,乃收付獄訊,考驗,首服。荀彧請曰⑥:“佗方術實工,人命所懸,宜加全宥⑦。”操不從,竟殺之。佗臨死出一卷書典獄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敢受,佗不彊與,索火燒之。本音→痛的繁体字發遣③。
初,軍吏李成苦咳,晝夜不寐。佗以為腸癰,與散兩錢,服之卽吐二升濃血⑧,于此漸愈。乃戒之曰:“後十八歲,疾當發動,若不得此藥,不可差也。”復分散與之。後五六歲,有里人如成先病,請藥甚急。成愍而與之,乃故往譙®,更從佗求,適値見收⑩,意不忍言。後十八年,成病發,無藥而死。
注:后一段回忆华佗被捉有关的一件事,说明华佗的生命悬系着病人的性命。
①〔耻]认为可耻。意动用法。
③ 敕)命令。尺音
④〔恃能厌事]凭借自己有本领,不愿意侍候曹操。侍,凭借,依靠。
⑤ 廉]察看。 [收]逮捕。(付)关进监牢。
⑥ 〔苟彧(yù玉)]三国时曹操的谋士。
⑦(方术实工)医疗本领确实高明。 [有)宽容。
⑧[浓]通脓。
被虫蛀蚀
⑨[故]特地。
9声立环抱 本为'开弓'
⑩[适值见收)恰巧碰上(佗)被拘捕。
通过率佗弟子进一步说明华在医学历史上的地位
即所全济者多少
廣陵吳普、彭城樊阿皆從佗學①。普依准佗療,多所全濟②。佗語普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穀氣得銷,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③,終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④,為導引之事⑤,熊徑鴟顧®,引挽腰體,以求難老。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日熊/四曰猿,五曰鳥⑦,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语而汗出,因以后粉,身體輕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餘,耳目明,牙完堅。
阿善針術。凡醫成言背及胸臟之間,不可妄針,針之不可過四分。而阿針背入一二寸,巨闕胸臟乃五六寸⑧,而病皆瘳⑨。阿從佗求方,可服食益于人者。佗授以漆葉靑黏散⑩。漆葉屑一斗,青黏十四兩,以是爲率⑰。言:“久服去三蟲⑫利五臟,輕體,使人頭不白。”阿從其言,壽百余歲。漆葉處所而有,靑黏生于豐、沛、彭城及朝歌間⑬。
① [彭城]汉代那名,今江苏省铜山县一带。②〔济]成功。③[]门的转轴。
④[古之仙者]古代长寿的人。
⑤ [导引]一种使四肢关节得到运动,流通气血,以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锻炼方法。
⑥ [熊经鸱(chī吃)顾)模仿熊直立和鹅鸟转动头部左顾右盼的运动动作。鸱,鹞度。
⑦ 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指模仿五种禽兽活动姿态,运动头身四肢,以锻炼身体,防治疾病的方法。古代鸟兽通称禽。[巨阙]穴位名,在脐上六寸。廖(chōu 抽)]病愈。
⑩ 〔漆叶青䴴(nián 年)散)药方名。漆叶,即漆树叶,能杀虫,治虚劳。青䴴,黄精的别名,又称黄芝:益精气,补脾滋肾润肺。
①〔率(0律)]比率。
⑫ 〔三虫]泛指人体内多种寄生虫。三,虚数,表示多。
⑬ 〔漆叶处所而有]漆叶到处都有。 〔丰、沛)今江苏省徐州市一带。 [朝歌]今河南省淇县。
十、金疮肠断候
[说明]本文选自《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六。作者巢元方等。巢元方,隋朝太医博士,约生活在公元六、七世纪之间。具体生平不详。
《诸病源候论》为一部集体创作,是隋以前劳动人民长期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约成书于大业(隋炀帝年号)六年(公元610年)。全书共五十卷,分六十七门,列病候一千七百二十条,分别叙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的病源和症状,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病因、病理学专书,也是我国七世纪初记载疾病症状比较详细的文献。这部书不但对祖国医药学的发展有贡献,而且在亚洲一些国家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也有不少缺点错误。
本文记载了古代的缝肠术和结扎血管的方法。远在一千三百多年以前,对金疮肠断之症,能进行这样科学的手术处理,这反映我国医学在当时已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后来到清朝民国中医外科竟没有立足之地,值得深思。
夫金瘡腸斷者①,視病深淺②,各有死生。腸一頭見者③,不可連也。若腹痛短氣,不得飮食者,大腸一日半死,小腸三日死④。腸兩頭見者,可速續之③。先以針縷如法⑥,連續斷腸,便取鷄血,塗其際⑦,勿令氣泄,卽推内之⑧。腸但出不斷者,當作大麥粥,取共汁持洗腸,以水漬內之。當作硏米粥飮之®,二十餘日稍作強糜食之⑩,百日後乃可進飮耳@。飽食者令人腸痛决漏@,常服錢屑散®。若腸腹跚從瘡出⑭,有死者,有生者,但視病取之⑩,各有吉凶。珊出如手,其下牢核⑩,煩滿短氣,發作有時,不過三日必死。跚下不留@,安定不煩,喘息如故®,但瘡痛者,當以生絲縷繫絕其血脈⑲,當令一宿,乃可截之@,勿閉其口@,膏稍導之。
①〔金疮]又叫金疡,刀箭等兵器所伤的创伤。
② (深浅]轻重。深,指伤重。浅,指伤轻。
③ [肠一头见(xiàn 现)者)断肠只一个头显露的。见,同现,显露。
④ 〔大肠一日半死,小肠三日死]这是在当时尚未找到有效的救治方法的条件下所作的判断。
⑤ [续]接。
⑧ (以针缕如法]用针按法缝合。缕,线。用如动词,作缝合解。
⑦ [际]指断肠缝合口及针缝处。
⑧ [推内(nà 纳)之]把肠推入腹中。内,通纳。
⑨ [研米粥]半流质状的米糊。[饮(yìn,印)之]使病人喝。饮,使喝。
⑩ [强糜)较厚的粥。 〔食(sì 饲)之]给病人吃。食,通饲,给人吃。
[进饮]吃一般的饮食。
[决漏)开裂渗液。漏,指渗液。
[钱屑散)方名。疑由自然铜粉末等组成,起接骨续筋、散瘀镇痛等作用。
〔册(shān山)]脂肪,指肠系膜之类。
[取之]治疗删出病。
[牢核]指册出后有粘连且成硬核。
〔不留]指册出后并不粘连,比“牢核”要轻。
〔喘息]呼吸。
[生丝缕]生丝线。
[系绝]扎死。
〔截之)截去册。
[口]创口。
[膏稍导之)涂药膏慢慢疏导它。
十一、论风毒脚气
[说明] 本文节选自《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千金方》)。作者孙思邈 (约公元58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唐代著名医学家。
《千金方》全书三十卷,计二百三十二门,合方论五千三百首,是唐代以前的方书汇编,内容丰富。值得提出的是该书首列妇女、幼儿疾病,重视妇婴卫生。作者晚年又著《千金翼方》,其中收录了唐代以前本草书中所未有的药物,补充了很多方剂和治疗方法。
本文论述的风毒脚气病,中原一带本来罕见,是西晋南渡,北方人南下后才大量出现的。但到隋唐时代,中原地区也出现这类疾病。说明人类的疾病随着时代的推移,气候的变迁和地理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防治也是通过实践而不断加深的。第一段说明人们对内脚气病的认识过程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論曰:考諸經方①,往往有脚弱之論,而古人少有此疾。白永嘉南度②,衣纓士人®,多有遭者。嶺表江東④,有支法存,仰道人等③,丼留意經方,偏善斯術⑥。晉朝仕望⑦,多獲全濟,,莫不由此二公。又宋、齊之間⑧,有釋門深師®,師道人、述所以姚公集驗®,殊不殷勤®,徐王撰錄®,未以爲意。法存等諸家舊方⑩,爲三十卷。其脚弱一方,近百余首。魏、周之代”,特以三方鼎峙,風教术蓋無此病,風教未一,霜露不均,寒暑不等,是以關西,河北不識此疾®。自聖唐開闢,六合無外,南極之地@,襟帶是重@,不牙之寄◎,作鎭干彼@,不M水土,往者皆遭。
① [经方)见本书“汉书艺文悉停及方技略”的“经方”一节。 特殊指主,代
② [永嘉南度]西晋王朝从永嘉(西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公元307~313年)以后,封建贵族和地主阶级纷纷从中原一带南下避难。公元317 年,司马睿(ruì锐)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重建政权,世称东晋。这段历史称“永嘉南度”。度,通渡。
③ [衣缨士人]这里指豪门贵族。
④ [岭表]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 (江东]长江东南地区。
⑤ [支法存]东晋时岭南僧人,善医,著有《申苏方》。 [仰道人]当时医者,生平不详。
⑥ [偏善斯术)特别擅长这种医术。
⑦ [仕望]指达官权贵。
⑧ [宋、齐]指南朝的刘宋王朝(公元420~479年)和萧齐王朝(公元479~502年)。
⑨ [释门]即佛门。 [深师]又称梅师,号文梅,南朝宋、齐时期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僧人,善医,著有《梅师集验方》、《深师脚气论》等。
⑩ [师]学习。用如动词。[道人]指仰道人。[述]阐述。[法存]指支法存。
〔魏、周]指北朝的拓跋魏王朝(公元386~534年)和宇文周王朝(公元557~581年)。
(姚公]指北周的姚僧坦,著有《姚大夫集验方》十二卷。[集验)收集验方。
(殷勤]关心,关切。
⑭ [徐王]北齐王朝(公元550~577年)的徐之才,曾任尚书令,封西阳郡王,故称徐王。著有《徐王八世家传效验方》等。
[特以]只是因为。 [三方鼎峙(zhì志)]三个王朝鼎足而立。南北朝时,分为南朝与北朝,北朝先分为西魏与东魏,后又分为北周与北齐。故称“三方鼎峙”。
[风教未一]风俗教化不一样。
[霜露不均,寒暑不等)这两句是指气候、环境等自然条件不同。
[关西)潼关以西。 [河北]黄河以北。
[圣唐开辟]唐朝开创天下,统一中国。孙思邈是唐初人,故誉称自己所处的时代为“圣唐”。
[六合]上下东西南北,泛指天下。 [无外]没有独立于外的。
[南极)指中国最南端的地区。
[襟带)喻地势萦回。这里指疆域国土。 (重)重视,珍重。用如动词。
[爪牙)喻武将。这里指防守边疆的军队。 (寄]托付。
(作镇于彼)在那里镇守驻防。
近來,中國士大夫雖不涉江表p,亦有居然而患之者②。良由今代天下風氣混同,物類齊等所致之耳③。然此病發,初得先從脚起,因卽脛腫④,時人號爲脚氣。深師云脚弱者,卽其義也⑤。深師述支法有所用諸脚弱方,凡八十余條,皆是精要。然學者尋覽,頗覺繁重,正是方集耳◎。卒欲救急,莫測指南⑦。今取其所經用灼然有效者③,以備倉卒⑨,餘者不復具述。
① [中国]指中原、(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中原地区为里,长江川市为表
② [居然]竟然。
③ [齐等]齐一,等同。
④ [胫]小腿。
⑤ [即其义]就是这个意义。
⑥ (方集]医方的汇编。
⑦ [莫测指南]不能测定正确的方向。喻医方多,但如何确定其效验,对症选用,没有把握。
⑧ [经用]常用。[灼然有效)有明显疗效。
⑨ [以备仓卒]拿来准备应急施用。
十二、《素问》注文二则
[说明]本文选自冰《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作者王冰(生卒年月不详),唐代著名医家,肃宗宝应年间(公元762~763年)曾任太仆令(官名)。当时传抄的《素问》本子不一、原文又残缺不全,错误不少。他搜集多种传本及散佚原文,进行增补校订,并加以分类编辑,整理和注释,历时十二年,于公元762年编成《黄帝内经素问释文》,共二十四卷,八十一篇,给后世学习研究这一著作带来很大的方便,为整理古典医籍作出重要贡献。
这里所选的第一则注文,是从症状有无虚实的探求,进而论述水火、寒热、阴阳等两种性质相对的病机变化多端,应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同性质的病,采取不同的治法。无论正治从治,都要从实际出发,攻有余补不足,疏通气血,协调阴阳,则身体自适。
第二则注文是根据“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的论点,提出“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这一精辟的医学理论。并批评学识粗浅的医生,不懂得这一道理,临诊时往往顾此失彼,手足无措,误诊误治,造成死亡事故。
王冰对《内经》的寒热虚实水火阴阳之论,阐述甚精,并有发挥,历代医家,往往引为理论根据。我们在应用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掌握其精神实质,不能生搬硬套。
(一)
(《素問·至眞要大論》:“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虚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
王冰注:有無求之,虛盛責之①,言悉由也。夫如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②;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發晝止;時節而動,是無火也③;當助其心④。又如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動復止,倏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腎⑤。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⑥。病嘔而吐,食久反出,是無火也⑦。暴速注下⑧,食不及化,是有水也⑨。溏泄而久,止發無恆,是無火也⑩。故心盛則生熱,腎盛則生寒;腎虛則寒動于中,心虛則熱收于內。又,熱不得寒,是無水也;寒不得熱,是無火也”。夫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熱之不久,責心之虚;寒之不久,責腎之少。有者瀉之,無者補之,虛者補之,盛者瀉之。適其中外②,疏其壅塞,令上下無礙,氣血通調,則寒熱自和,陰陽調達矣。是以方有治熱以寒,寒之而水食不入③;攻寒以熱,熱之而昏躁以生。此則氣不疏通,壅而爲是也。紀于水火®,餘氣可知。故曰:冇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令氣通調,妙之道也。
① [有无求之,虚盛贵之]指病机之属热属寒,疾病之或虚或实,均应加以查究推求。
② [是无火也]指用温热药治寒证,但寒象不去,是由于阳气虚,不能温养脏腑,所以说“是无火也”。
③ [ 热来复去……是无火]指从发热的症状来推断其病机“是无火也”,即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衰微所致。见(xiàn)同现。呈现,表现。
④ [当助其心]即宜温阳补火,扶助阳气。
⑤ [当助其肾]指上述两种热象,由于阴虚阳亢,体内阴液损耗过度所致,应滋补肾阴。
⑥ [内格呕逆……是有火也]指邪热在胃,胃失和降,气反上逆,因而食入不下,实际症状是“食入即吐”,所以说“是有火也”。[内格]指阳气偏盛,阴气受阻,不能与阳气相交。《灵枢·脉度篇》:“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
⑦ 〔病呕而吐……是无火也)指脾胃阳虚,胃有寒气影响消化功能,因而虽能纳食,但不能消化,饮食进了多时,反而上逆吐出,所以说“是无火也”。
⑧ 〔暴速注下)即暴注。形容腹泄象水液突然喷射出来那样急迫。
⑨ [食不及化,是有水也)指寒邪直中,阴寒之邪为患,以致暴泄注下,完谷不化,所以说“是有水也”。有的版本作“无水”,“无”疑当作“有”,从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改。
⑩ [溏泄而久…是无火也)指溏泄日久,时发时止,是脾胃阳虚,胃有寒邪,所以说“是无火也”。
这几句有的版本作“热不得寒,是无火也;寒不得热,是无水也”。从虚实角度理解两说均通。
[中外]指表里。
⑬ 〔寒之而水食不入]指若用寒药,伤败胃气,所以不思饮食。
⑭ 〔热之而昏躁以生)指用辛温燥热药过度,耗伤津液,导致神昏烦躁不安。⑮ 〔纪于水火]指诊断病证当以辨别水火(阴阳虚实)为纲。纪,纲纪,纲领。
(二)
(《素問·至眞要大論》:“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①,諸熱之而寒者取之陽 ②,所謂求其屬也”。)
王冰注:言益火之源,以消陰翳③,壯水之主,以制陽光④。故曰:求其屬也⑤。
夫粗工褊淺⑥,學未精深,以熱攻寒,以寒療熱。治熱未已,而冷疾已生,攻寒日深,而熱病更起;熱起而中寒尙在,寒生而外熱不除;欲攻塞則懼熱不前,欲療熱則思寒又止。進退交戰,危亟已臻⑦。豈知臓腑之源,有寒熱温凉之主哉?取心者不必齊以熱,取腎者不必齊以寒;但益心之陽,寒亦通行;強腎之陰,熱之猶可⑧。觀斯之故,或治熱以熱,治寒以寒,萬舉萬全,孰知其意③,思方智極,理盡辭窮®。鳴呼!人之死者豈謂命,不謂方士愚昧而殺之耶?
① 〔寒之而热者取之阴]大意是:用苦寒药治热证,而热象更重(这是精血不足的虚热),应养血益精。
② [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大意是;用辛热药治寒证,而寒象更重(这是阳气不足的虚寒),应养神補心。
③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这句话后人亦称“益火消阴”、“扶阳退阴”。指用扶阳益火法以消退阴翳。火,指心阳。阴翳(yì意),指阴寒之气。”
④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这句话后人亦称“壮水制火”,“滋阴涵阳”、“壮水制阳”。指用滋阴壮水法以抑制阳亢火盛。水,指肾水。
⑤ [求其属]探明病人的一系列症状属何种症候,以确定治则。属,指证候与治则的联属关系。一说,“属”指属阴或属阳。
⑥ [褊(biàn 扁)浅](学识)狭隘肤浅。褊,狭隘。
⑦ [危亟(jí及) 已臻(zhēn针)](疾病)已到危急的程度。亟,急切,迫切。臻,至,到达。
⑧ 这几句大意是:治心阳不足,不一定用温热药,治肾水不足,不一定用寒凉药;只要扶助心阳,里寒即化;滋补肾水,虚热自退。[齐]通“剂”,指用药。
⑨孰)通“熟”。
⑩ [思方智极)思路端正,智慧尽善。
(理尽辞穷]意思是说已把道理讲得很透彻了。
十三、辨伏神文并序
[说明]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唐代中期的文学家。他在政治上积极支持和参加王叔文领导的革新运动,反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思想上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文学上以散文见长,倡导古文运动。王叔文的革新运动失败后,柳宗元先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州刺史。柳宗元的著作,最初由他的友人刘禹锡编集,名《河东先生集》。现传《柳河东集》经后人整理补充,凡四十五卷,附外集二卷,差不多收集了柳宗元现存的全部作品。
作者患病求医,医生告诉他宜食茯神,由于上了卖药人的当,买到的尽是老芋,结果服药后疾病反而加重。这使他十分气忿,想到社会上类似的事情多得很,于是写了这篇辨茯神文,告诫人们要慎重辨别事物的真伪,以免“求福得祸”。
余病痞且悸①,謁醫視之②。曰:“惟伏神爲宜③”明日,買諸市,烹而餌之,病加甚,召醫而尤其故④。醫求觀其滓®,曰:“吁!盡老芋也®。彼雷藥者欺子而獲售⑦,子之懵也⑧,而反尤于余,不以過乎⑨?”余戚然慙⑩,愾然憂”。推是類也以往⑫,則世之以芋自售而病乎人者衆矣,又誰辨焉?申以詞云:
伏神之神乎,惟餌之良。愉心舒肝兮,魂平志康①; 歐開滯積兮②,調護柔剛③。和寧悅懌兮④,復彼恆常⑤。休嘉訢合兮⑥,邪怪遁藏⑦。君子食之兮,其樂揚揚®。
余殆于理兮®,榮衞蹇極⑩。伏盃積塊兮⑩,悸不得息@。有醫導余兮,求是以食。往沽之市兮⑬,欣然有得。滌濯爨烹兮,専恃爾力。反增余疾兮,昏潰馮塞®。余駭其狀兮®,往尤于醫。徵滓而觀兮⑦,旣笑而嘻。曰子胡昧愚兮,茲謂蹲鴟®。處身猥大兮®,喜植圩卑⑩。受氣昏頑兮@,陰僻攲危®。累積星紀兮®,以老爲奇。潛苞水土分@,混雜蟓坻®。不幸充腹兮,惟痼之宜⑩。野夫忮害兮@,假是以欺@。刮肌刻貌兮@,觀者勿疑。中虚以空兮,外澤而夷@。誤而爲餌兮,命或殆而③。今無以追兮@,後愼觀之。
注:因编幅所限,请读者和初学者自行解读,也可以作为一篇阅读训练题去学习。
十四、鉴药
题解:拿用药过程作为镜子。
[说明]本文选自《刘宾客集》。作者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刘禹锡的政治倾向基本上和柳宗元是一致的。本文通过作者从患病到求医,从诊治到病愈,又因听信哄言,用药过量,以致濒于危殆的情况,告诉人们用药治病应随病情的变化而变化,不应搬用一套固定不变的成法。
刘劉子閑居,有負薪之憂Φ,食精良弗知其旨②,血氣交险③,煬然焚如④。客有(力→发烧謂予:“子病⑤,病積日矣。乃今我里有方士淪跡于醫◎,爲者造焉而美肥®,輒者造焉而善馳®,矧常病也®。將子詣諸@?”
予然之①,之醫所②。切脈觀色聆聲③,舛,衣食之齊乖所由致也⑤。今天殺鮮能安榖,府鮮能母氣,徒為美盛之獲參合而後言曰:“子之病其興居之節橐甲®!我能攻之。”乃出粟一丸,可余方寸,以授予曰:“服是足以逾昏煩而貌藴結®,銷擬慝而歸耗氣の;然中有毒,須其疾瘳而止®,過當則傷和@,是以微其齊也®。”予受蘖以餌®,過信而趁能輕⑩,瘗能和@;涉旬而苛癢絕焉®,抑掻能焉®;踰月而視分纖®,聽察微@,蹈危如不,嗜䊪如精.等到.时间付河?
或開而子の,且闖言曰@:“子之獲是紫幾神乎,誠雁澧已声。窗弱之態”,多術以自貴,遺患以要财®。孟重求之⑥?所至益深矣。”子味者也,泥通方而既效,猜至誠而惑则證®,卒行共言®。逮再餌牛旬⑩,厥毒果肆の,零岑周體②,如店作焉®。悟而走諸醫®。醫大6曰⑩:“吾固知夫子未逵也®!”促和蠲毒者投之⑩,濱于殆®,而有喜®。異日進和薬@,乃復初。
注:本篇和上篇均由读者和初学者自行学习。
十五、《良 方》自序
[说明] 本文选自《沈括良方》(后世把苏轼收集的一部分医方也并入,称《苏沈良方》)。作者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晚年又号梦溪老人,杭州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北宋的进步政治家和杰出的科学家。他积极支持和参加王安石的革新变法运动。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他也受到贬谪,后来定居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东郊)。现存著作尚有《梦溪笔谈》、《长兴集》、《良方》等。
作者一生广泛开展科学技术的实践和研究活动,在天文、地质、数学、物理、建筑、农业和医药学等方面都卓有成就。在《梦溪笔谈》中收集了许多有关自然科学的丰富资料,其中记述了如活版印刷术等劳动人民的许多发明创造,给我们保存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国自然科学史上的重要文献。
作者在本文中指出治病必须从辨疾、治疾、饮药、处方和辨药等几个方面密切配合,要开动脑筋,深入钻研,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不能“刻舟求剑”,拘泥不化。说明他所辑录的良方标准是:“目睹其验”,行之有效,并把适应症在方后详细说明,作为参考。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可贵的。但由于时代和科学发展的局限,在观察和认识某些事物方面不够全面,有不正确之处。
予嘗論治病有五難:辨疾、治疾、飲藥、處方、別藥,此五也。
今之視疾者,惟候氣口六脈而已0。古之人視疾,必察其聲音、顏色、舉動、膚理、情性、嗜好,問其所爲,考其所行,已得其大半,而又徧診人迎、氣口、十二動哌②。疾發于五臟,則五色為之應,五聲為之變,五味篇之偏,十二脈為之動。求之如此其詳,然而猶懼失之。此辨疾之難,一也。
①[气口]即寸口。可验脏腑经络气血情况,故称“气口”。(六脉)两手的寸、关、尺三部之脉象。
②[徧]同遍[十二动脉]指在十二经脉中有动脉搏动的部位。
今之治疾者,以一、二藥,苦其服餌之節9,授之而已。古之治疾者,先知陰陽運曆之變故②,山林川澤之竅發;而又視其老少、肥瘠、貴賤、居養、性術、好惡、憂喜、勞逸,順其所宜,違其所不宜。或藥、或火、或刺、或砭、或湯、或液,矯易其故常④,控摩其性理®,擒而索之®,投機順變⑦,間不容髮;而又調其衣服,理其飮食,異其居處,因其情變,或治以天,或治以人®。五運六氣⑨,冬寒夏暑,喝雨電雹⑩,鬼靈魘蠱®,甘苦寒温之節,後先勝復之用,此天理也。盛衰強弱,五臟異稟,循其所同,祭其所偏,不以此形彼⑭,亦不以一人例衆人回,此人事也。言不能傳之于書,亦不能喻之于口⑩,其精過于承蜩@,其祭甚于刻棘。目不舍色,耳不失聲,手不釋脈,猶懼其差也。授藥遂去,而希其十全,不其難哉!此治疾之難,二也。
① [服饵之节]服药的注意事项。饵,药饵,药物。
② (运曆]古人以木、火、土、金、水五运分别主一年的时令,每运主七十二天。曆,读li利,推算日月星辰运行以定岁月节气 的方法rwygtha历数的人;每日历书;指历运。[变故]变化。
③ [窍发]指地气的生发变化。窍,空窍。
④ [矫易]纠正,改变。(故常]指旧习惯。
⑤ 捭(bói 摆)摩]剖析揣摩。捭,分开。
⑥ [梼(dǎo 捣)而索之)综合起来进行探索。祷,同捣,有揉合的意思。
⑦ [投机顺变)利用时机,适应变化。
⑧ [或治以天,或治以人]大意是:有的是由自然环境,气候变化而致病的,有的是由于人体内部脏腑气血失常而致病的,治疗时要区别对待。
⑨ [五运六气]简称“运气”。古代有些医家结合五行生克推断每年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其中有可取之处,也有牵强附会处。
⑩ 旸(yáng 阳)]晴天。
〔鬼灵魇(yǎn 眼)蛊]古人对病因所作的迷信解释。
⑫ [甘苦寒温之节]指药物性味的相互制约关系。
⑬ [后先胜复之用]指“五运六气”在一年中相胜相制,先胜后复等相互变化规律的运用。
⑭[形]对照。
[例]类推。
[不能喻之于口)(治病的理论)不可能用三言两语说明白。
[承蜩(tiáo 条))捕蝉。蜩,蝉。故事见《庄子·达生篇》。比喻全神贯注,技艺高明。
〔刻棘]指在细曲的棘条上雕刻(弥猴)。故事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比喻观察精细,眼力深邃。
古之飮藥者,煮煉有節,飮啜有宜①。藥有可以久煮,有不可以久煮者;有宜熾火,有宜温火者。此煮煉之節也。宜温宜寒,或緩或速;或乘飲食喜怒,而飲食喜怒為用者;有違飮食喜怒,而飲食喜怒為敵者②。此飮啜之宜也。而水泉有美惡,操藥之人有勤惰③,如此而責藥之不效者,非薬之罪也。此服藥之難,三也。
① 〔饮啜(chuò 龊))服用(药物)。啜,吃。
② [或乘……为敌者]这几句大意是:有些饮食和喜怒等情绪变化对治疗有利的,就可以顺从病人的需要;如对胡音
薬之單用爲易知,藥之複用爲難知。世之處方者,以一藥爲不足,又以衆藥益之。殊不知藥之有相使者①,相反者②,有相合而性易者。方書雖有佐使畏惡之性③,而古人所未言,人情所不測者,庸可盡哉!如酒之于人,有飮之踰石而不亂者④,有濡吻則穎眩者◎;漆之于人,有終目搏漉而無害者◎,有觸之則瘡爛者。焉知藥之于人,無如此之異者?此稟賦之異也。南人食猪魚以生,北人食猪魚以病,此风寥之異也,水銀得硫黄而赤如丹,得攀石而白如雪。人之欲酸者。無過不凡于醋矣,以醋爲未足,又益之以橙,二酸相灣,宜其甚酸而反甘。巴豆善利也,以→深利巴豆之利爲未足,而又益之以大黃,則其利反折®。蟹與杮,嘗食之而無害也,二物相遇,不旋踵而嘔⑨。此色爲易見,味為易知,而嘔利爲大變,故人人知之。于相合而之他臟,致他疾者,庸可易知耶?如乳石之忌參朮®,觸者多死。至于五石散®,則皆用參朮,此古人處方之妙,而世或未喩也。此處方之難,四也。
① [和使)两种以上药物同用,以一种药物为主,其余为辅,以提高其药效,叫相使。
② (相反)两种药物同用后,会产生强烈的副作用,叫相反。
③ [佐]指有辅助主药治疗病证或抑制主药毒性和峻烈性味等作用的药物。 (使)指能引导各药直抵疾病所在或有协调各药的作用的药物。 [畏]指“匙”,即药物相互抑制,以免发生有害作用。恶(wù物))指“相恶”,即一种药物能减弱另一种药物的性能。
④ [踰]同逾,超过。[石]十斗为一石。这里是形容酒量之大。
⑤ [濡(rú如)吻]沾唇。 (颠眩]头晕眼花。
⑥ 《[抟(tuán 团)]拌和,搅拌。(漉]过滤。
⑦ (二酸相济]两种酸味(的食品)加在一起。
⑧ [其利反折]泻利作用反而减弱。
⑨ (不旋踵)不须转身。比喻反应的时间之快。
⑩ [乳石]钟乳石。
(五石散)即寒石散。魏、晋时统治阶级服食的一种兴奋壮阳剂,有毒性,服后全身发热。
扑漉的解释是:1.见'扑鹿'。扑漉[pūlù]⒈见“扑鹿”。
扑漉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基础解释 【点此查看扑漉详细内容】
意思是形容拍翅声。
二、引证解释
⒈见“扑鹿”。
三、汉语大词典
见“扑鹿”。《汉语大词典》:扑鹿(扑鹿) 拼音:pūlù亦作“扑漉”。象声词。形容拍翅声。唐张志和《渔父》词之十:“击楫去,本无机,惊起鸳鸯扑鹿飞。”宋陆游《自妙相归将至杜浦堰舟中作》:“苍茫林霭灭,扑漉水禽惊。”元欧阳玄《逢江易艺芳干赋芳洲》:“王孙斗草归来晚,扑漉鸳鸯带水飞。”
四、国语辞典
状声词。形容鸟拍翅的声音。元.欧阳玄〈逢江易艺芳干赋芳洲〉诗:「王孙斗草归来晚,扑漉鸳鸯带水飞。」也作「扑鹿」。扑漉[pūlù]⒈状声词。形容鸟拍翅的声音。元·欧阳玄〈逢江易艺芳干赋芳洲〉诗:「王孙斗草归来晚,扑漉鸳鸯带水飞。」也作「扑鹿」。
五、关于扑漉的成语
炊鲜漉清 扑地掀天 扑满之败 颠扑不破 望风扑影 颠扑不磨
六、关于扑漉的诗句
扑漉沙鸥随处起 扑漉沙鸥惊起 听撩乱扑漉春虫 扑漉文禽飞不定 听撩乱扑漉春虫 扑漉文禽飞不定
醫誠藝也①,方誠善也,用之中節也②,而藥或非良,奈何哉?橘過江而篇枳③,麥得濕而爲蛾,鷄踰嶺而黑④,鹳鹆踰嶺而白③,月虧而蚌蛤消,露下而蚊喙诉◎,此形器之易知者也。性豈獨不然乎?子觀越人⑦,藝茶畦稻®,一溝一隴之異,遠不能數步,則色味頓殊®。况藥之所生,秦、越、燕、楚之相遠,而又有山、澤、膏、瘠、燥、濕之異稟,豈能物物盡其所宜?又《素問》說:“陽明在天,則花實戕氣;少陽在泉,則金石失理.如此之論,探掇者固未嘗晰也。抑又取之有早晚,藏之有眼焙@;風雨燥濕,動有槁暴。今之處檠,或有惡火者,必日之而後明②。然安知探藏之家不嘗烘炽哉®?又不能必。此辨藥之難,五也。
此五者大概而已,其微至于言不能宣,其詳至于書不能載,豈庸庸之人而可
以易言醫哉?
① [艺]技能高明。
② [巾(zhōng科)节)合乎却还?精至于语言不能表达良,详细至于
书本不能全记下来.
③ 〔枳]又称“枸桔”或“臭桔”,味酸果肉少,不能食用。
④ [岭]指五岭。下同。
⑤ 〔鹳鹆(qúyù渠裕)]亦作鸲鹆,即八哥鸟。
⑥ 〔蚊喙(huì汇)]蚊虫的咀。 坼(chè彻)]裂开。
⑦ [越人]古代南方百越人的总称。
⑧ [艺茶畦稻)植茶种稻。艺、畦,均用如动词。
⑨ [顿)立即。 [殊)不相同。
⑩ [阳明在天……金石失理]大意是:阳明属金,花实为草木,金能克木,所以阳明司令,草木花实就要受害。少阳属相火,火能克金,所以相火司令,就会影响金石一类的矿物。 戕(qiāng枪),伤害,损害。详见《素问·五常政大论.
眼(làng 谅)]同晾,晒干。 (焙用微火烘烤。
⑫[日]晒干。用如动词。
[咀(jǔ举)]指㕮咀,切碎药物。
[烘煜(yù玉)]用火烘烤。
予治方最久、有方之良者,輒爲疏之Φ。世之爲方者,稱其治效,常喜過實。《千金》《肘後》之類②,猶多溢言③,使人不復敢信。予所謂良方者,必目睹其驗,始著于篇Φ,聞不預也⑧。然人之疾,如向所謂五難者,方豈能必良哉?一睹其驗,卽謂之良,殆不異乎刻舟以求遺劍者@!予所以詳著其狀于方尾®,疾有相似者,庶幾偶値云爾⑧。篇無次序,隨得隨註,隨以與人。拯道貴速,故不暇待完也®。
① (疏(shū 梳)]疏注,注释解说。
② [《千金》)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 [《肘后》]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③[溢言)不符合事实的话。
④[著]著录,写下来。
⑤[闻不预)听到的(良方)不列入。预,参顶。这里有收入、列入的意思。
[⑥刻舟以求遗剑)即“刻舟求剑”,比喻处理问题拘泥、呆板、机械。故事见《吕氏春秋·今》。
⑦状]指疾病的症状表现。
⑧[偶值]偶而碰到。值,遇到,碰到。
[拯道贵速,故不暇待完也)治病救人,重在快速,因此没有时间等待把所有良方搜集完备(再付印)。
十六、采 药
[说明] 本文选自《梦溪笔谈》。作者沈括。介绍见《良方自序》。
作者在本文中指出采药不能拘限一定的时间,应根据药用部分和地理、气候等条件的不同而灵活掌握。反对专在二、八月采摘的旧法,有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本文是论说文,论点明确,论据比较充分,有一定的说服力;通俗流畅的语言和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显得简洁生动。
古法探藥多在二月、八月,此殊未當①。四二月草已芽②,八月苗木枯,探掇者易辨識耳③,在藥則未寫良時。大學用根者④,若有宿根◎,須乘無莖葉時探,則津澤皆歸其根⑥。欲驗之⑦,但取蘆菔、地黄輩觀®:無苗時探,則實而沉,有苗時採,則虛而浮。其無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時探,則根生已足而又未衰。如今之紫草®,未花時探⑩,則根色鮮澤;花過而探,則根色黯惡®,此其效也③。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用花者,取花初數時@;用實者,成實時探。皆不可限以時月。
① 〔殊]很,极。
② 〔芽)发芽。名词用如动词。
③ 〔掇(duō多)]拾取,引伸为摘取。
④ 大率(shuà帅)大抵,通常。
⑤ 〔宿根]隔年生长的根。
⑥ [津泽)指植物的浆液。
⑦ 〔欲验之]要想证明它。
⑧ [芦菔(fǔ扶)]即萝卜,子入药。〔地黄)中药名。属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根入药。 [辈]一类。
⑨ [紫草]中药名。属紫草科,多年生草本,根入药。
⑩ 〔花]开花。名词用如动词。
⑪ 黯(àn 暗)恶]颜色灰暗。
⑫ [效]效验,证明。
⑬ [白从本说)自然也可按照上述说法来理解。
敷(fū夫)]铺开。这里指花开放。
緣土氣有早晚①,天時有愆伏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白樂
天《游大林寺》詩云③:“人間四月芳非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蓋常理也。此地勢高下之不同也。如筀竹筍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謂之晚筀。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謂之晚稻。一物同一畦之間®,自有早晚。此物性之不同也。嶺嶠微草⑦,凌冬不凋®;井汾喬木⑨,望秋先隕。諸越則桃李冬實®,朔漠則桃李夏榮®。此地氣之不同也。一畝之稼,則糞溉者先芽”,一丘之禾,則後種者晚實。此人力之不同也。豈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① [缘(yuán 援)]因为。 [土气]指地气。
② [愆(qiān 千)伏]指气候寒叆失常。冬季不冷叫愆阳,夏季不热叫伏阴。
③ [白乐天]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诗后二句是:“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④ [芳菲)花的香味。这里指花。
⑤ [笙(guī归)竹]一种竹子的名称。
⑥ 〔畦(qí其)]田畦,田圃间划分的长行。
⑦ 〔岭峤]五岭的别称。五岭: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省边境的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和越城岭
⑧ [凌冬不凋]经过冬天而不凋谢枯茭。凌,越。
⑨ [并汾]并州和汾州,均古州名。地在今山西省太原市和临汾市一带。这里泛指我国北方。
⑩ 〔望秋先陨(yǔn允]临近秋天就先落叶。望,接近。陨,坠落。
[诸越]即百越,古代南方越人的总称,这里指我国南方。
⑫[朔漠]北方沙漠地带。这里泛指我国北方。朔,北方。 [荣]茂盛。这里作开花解。
(粪溉)用粪灌溉。粪,名词作状语。
④[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怎么可以把所有采药的时间都用一定的月份固定下来呢?
十七、按 摩
【说明] 本文选自《圣济总录》卷四《治法》。《圣济总录》由北宋太医院编写,书编于公元1111~1117年。全书共二百卷,分六十六门,每门又分若干病症。书中阐说病因病理,详述治法方药,广搜博采医方近二万个,是一部大型的医学全书。
本文是现存较早的按摩文献,对按摩作了概括性的论述。认为按和摩有区别,前者单独使用,后者兼以用药。指出按摩的治疗作用在于“开达”“壅蔽者”和“抑遏”“標悍者”,使“百节通利,邪气得泄”。同时分析了按摩的适应症。这说明,作为祖国医学有机组成部分的推拿疗法,尽管长期受到歧视,但它仍在人民中间不断流传发展。
可按可摩,時兼而用①,通謂之按摩。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藥。日按曰摩,適所用也②。《血氣形志論》曰③:“形數驚恐④,經絡不通,病生于不仁③,治之以按摩。”此按摩之通謂也。《陰陽應象論》曰◎:“其標悍者①,按而收之⑧。”«通評虛實論》曰⑨:“痛不知所,按之不應手,乍來乍已⑩。”此按不兼于摩也。華佗曰:“傷寒始得一日在皮膚,當膏摩火灸卽愈®.”此摩不余于按,必資之藥也。世之論按摩,不知析而治之②,乃合導引而解之。夫不知析而治之,固已疏矣⑬;又合以導引.見其不思也⑭。
① [时]有时。
② [适所用]适应施治的病症。
③ (血气形志论)《素问》第二十四篇。
④ [形数(shuò 朔)惊恐]指形体屡受惊恐的人。数,屡次,多次。
⑤ [不仁]肌肤麻木。
⑥ (阴阳应象论]《素问》第五篇。
⑦〔慓(piáo 瓢)悍]形容病势急猛。慓。古同剽,疾也。
⑧ [收]制伏。
⑨ [通评虚实论]《素问》第二十八篇。
⑩ 〔乍(zhà诈)]忽然。
[伤寒…即愈]原文见《外台秘要》卷一。
⑫ [析]分开。
[疏]粗疏。指学识浅薄。
[不思]不加思考。这里指“无知”。
大抵按摩法,每以開達抑遏爲義。開達則壅蔽者以之發散①,抑遏則懔悍者有所歸宿。是故按一法也,有施于病之相傳者②,有施于痛而痛止者,有施于痛而無益者,有按之而痛甚者,有按之而快然者,概得陳之③。風寒客于人,毫毛筆直,皮膚閉而爲熱,或痺不仁而腼痛,旣傳于肝,脅痛出食®,斯可按也。肝傳之脾,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斯可按也。脾傳之腎,名曰疝瘕,少腹寬熱而痛,出白⑦,一名篇蠱,斯可按也。前所謂施于病之相傳有如此者。寒氣客于脈外,則脈寒,寒則縮踳®,縮踳則絡急®,外引小絡,卒然為痛;又與熟氣相薄”,則脈滿而痛',脈满而痛,不可按也。寒氣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貉急引,是痛也,按之則血氣散而痛止。迨夫客于俠脊之脈,其藏深矣,按不能及,故按之爲無益也。風雨傷人,自皮膚入于大經脈,血氣舆邪客分腠間,其脈堅大,若可按也,然按之則痛甚。寒濕中人,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衞氣除,此爲虛也;虛則聶辟氣乏@,惟按之則氣足以温之®,快然而不痛。前所謂按之痛止,按之無益,按之痛甚,按之快然有如此者。夫可按不可按若是,則摩之所施,亦可以理推矣®。
① [以之]因此。
② [病之相传]疾病的传变。
③ [概]一概。 [陈]陈述。
④ [出食]吐食,呕吐。
⑤ [发瘅(dǎn胆)发黄疸。瘅,同疸。
⑥ [出黄]小便黄。
⑦ [冤]烦闷。[出白]小便白浊。
⑧ (缩踡(quán 拳)]收缩。踡,收缩不伸。
⑨ [急]拘急。
⑩〔相薄(bó博)]相搏。薄,通搏,搏斗,冲突。[脉满]经脉盛满。
⑫ [侠脊之脉]指脊两旁的经脉。侠脊,即挟脊。侠,通挟。
[藏深]埋得深,指部位深。
⑭ [并客]并居。客,居。 分腠间]分肉腠理之间。分,分肉。腠,腠理。
⑮ [不收]失去收缩功能。
⑥ [泣(sè色)]通涩,濇是涩的异体字,涩滞,不流畅。
[聂(niè 镊)辟]指皮肤松弛而有皱纹。见《素问·调经论》。 [气乏]指卫气不足。
[气足)卫气充足。
⑲ [可以理推矣]可以根据按法的原理类推了。以,根据。介词。
養生法:凡小有不安Φ,必按摩捋捺,令百節通利,邪氣得泄。然則按摩有資于外,豈小補哉!摩之別法,必與藥俱。盖欲浹于肌膚®,而其勢缺利®。若療傷寒以白膏摩體®,手當千遍,藥力乃行。則摩之用蕖,又不可不知也。
① [小有)稍有。小,稍微。
② [挼(ruó若阳平)]揉搓,相当于现在的揉法和搓法。 [捺)按捺,相当于现在的按法和抹法。
③ [浃(jiá家)]通彻,透达。
④ [𫘝(kuài 快)]同快。
⑤ [白膏)一种摩膏。见《外台秘要》卷一黄言方。
十八、桂枝汤方论
[说明]本文选《伤寒明理论·方论》。作者成无已(约公元1063~1156年),宋代医学家,聊摄(今山东省聊城县)人。他根据晋代王叔和编辑的《伤寒论》进行注释,依据《内经》、《难经》的理论结合自己的见解解释条文。他的《注解伤寒论》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伤寒论》全注本。此外又著《伤寒明理论》三卷,对《伤寒论》的五十个证作了分析比较。末附《方论》一卷,对《伤寒论》中二十首方剂的方义作了论述。这些著作是学习《伤寒论》的重要参考资料。作者在本文中,将《伤寒论》有关桂枝汤证的一条原文,从理论上说明其适应症与禁忌症;又运用《内经》的有关基本理论,具体分析桂枝汤中药物的配伍关系。言简意赅,论证比较周密。
《經》曰①:“桂枝本爲解肌②,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① [经]指《伤寒论》。
②[ 解肌]外感初起有汗的治法。服药后适当地覆盖被服,使周身温暖,微汗潮润,病邪得从肌表散出。
盖桂枝湯本專主太陽中風①,其于腠理緻密,榮衞邪實,津液禁固,寒邪所勝者,則桂枝湯不能發散。必也皮膚疎凑②,又自汗,風邪干于衞氣者③,乃可投之也。仲景以解肌爲輕,以發汗爲重。是以發汗吐下後,身疼不休者,必與桂枝湯,而不與麻黃湯者,以麻黃湯專于發汗,其發汗吐下後,津液內耗,雖有表邪而止可解肌,故須桂枝湯小和之也④。
① (主]主治。 [太阳中风]太阳经感受风邪,主证有头痛、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等,属表虚证。
② (必]必须,一定。
③ 〔干]干犯,干扰。
④ [小和]稍稍调和营卫,解除病邪。
桂味辛熱,用以爲君①;必謂桂猶圭也②,宣道諸藥③,爲之先聘④,是猶辛甘發散爲陽之意⑤。蓋發散風邪,必以辛爲主,故桂枝所以爲君也。芍藥味苦酸微寒,甘草味甘平;二物用以為臣佐者◎,《內經》所謂風淫所勝,平以辛,佐以苦;以甘緩之,以酸收之⑦,是以芍藥爲臣而甘草爲佐也。生薑味辛温,大棗味甘温;二物為使者⑧,《內經》所謂風淫于內,以甘緩之,以辛散之®,是以薑棗爲使者也。薑棗味辛甘,固能發散⑩,而此又不特專于發散之用。以脾主爲胃行其津液,薑棗之用,專行脾之津液而和榮衞者也。麻黃湯所以不用薑棗者,謂專于發汗,則不待行化而津液得通矣。用諸方者,請熟究之!
① 君]指方剂中治疗主症,起主要作用的药物。
② 〔圭(guī 规)]古代观测日影确定节气的一种天文仪器。也叫“圭表”、“圭臬”。引申作法则、规则。这句大意是:桂枝好象(主治发散风邪的)圭表、准则。
③ (宣道诸药](桂枝)宣通引导各种药物。“道”,通“导”。
④ [为之先聘]给其他药物作先行者。“聘”,原指古代各国间使者往来访问。
⑤ [辛甘发散为阳]辛味甘苦的药物有发散作用,其药性属阳。见《素问·至真要大论》。
⑥ (臣)臣药,方剂中协助主药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佐]佐药,方剂中协助主药可以治疗兼症,或可以抑制主药毒性、峻味,或可以起“反佐”作用的药物。
⑦[风淫所胜……以酸收之]见《素问·至真要大论》。与原文稍异。
⑧[使]方剂中能引导诸药直抵疾病所在,或有协调诸药作用的药物。
十九、论吐下霍乱属于热
【说明] 本文节选自《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题目另加。作者刘完素(约公元1120~1200年),字守真,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世称刘河间,宋、金时代医家。著作还有《内经运气要旨论》、《宣明论》和《三消论》等。
刘完素生活在祖国的北方,当时金和蒙古的反动统治者不断进行掠夺战争,人民颠沛流离,热性病严重流行。多数医生只知搬用《伤寒论》中辛热剂,疗效不好。刘氏认为“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此一时,彼一时”,提出火热致病的理论,倡用寒凉药,自制双解,通圣辛凉之剂,不尊仲景之法”,在热性病的论治上,作出了贡献。
作者在本文中对《内经》“吐下霍乱属于热”作了分析发挥。他认为吐下霍乱、诸痢都由于热,批驳了“热无吐泻、止是停寒”和“下痢赤白”是“寒热相兼”等说法,主张治疗以辛凉药为主,有一定的道理。文末“人既有形,不能无病,有生不能无死”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思想,对于追求长生不老的宗教迷信也是有力的批判。
三焦篇水穀傳化之道路①,熱氣甚則傳化失常,而吐瀉霍亂,火性燥動故也②。或云熱無吐瀉,止是停寒者③,誤也。大法吐瀉煩渴爲熱④,不渴爲寒,或熱吐瀉,始得之亦有不渴者;若不止則亡液,而後必渴。或寒本不渴,若亡津液過多,則亦燥而渴也。但寒者脈當沉細而遲⑤,熱者脈當寶大而數®。或損氣亡液過極,則脈亦不能實數,而反弱緩⑦。雖爾,亦爲熱矣。
① 〔三焦]六腑之一,分上,中,下。一般认为上焦指胸膈以上,中焦指胸膈以下和脐以上,下焦指脐以下。 [传化]传送运化。
② 〔燥动]扰动。
③ [停寒]寒气内停。
④ [大法]通常的规律。
⑤ [沉]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的脉象,主病在里。[细]细脉,细如线状的脉象,主虚。[迟]迟脉,主寒、阳虚。
⑥ [实)实脉,来去俱盛,轻接、重按均应指有力的脉象,主实证。 [大]大脉,大而满指,波动幅度倍于平常的脉象。〔数(shuò 朔)]数脉,主热证。
⑦ 弱脉,沉而无力的脉象,主气血不足。 [缓]缓脉,脉来迟缓松弛,常见于湿邪致病及脾胃虚弱。
爾基础释义
1 苲暏。⑴槫胋;槫。
《孿·奟饿》:“弤鸣銵,韓嵒誶蹡:旜攧詘躽尳釥,姆逘鸣烄。”⑵正,空昝。
《瘈咷·砿敠涁》:“辑夗钔:'具辑桖璘鸣士?’”⑶鹃,畟昝。
《竸請聦螲·暀梟》:“涴诡珕竀巠暑,鸣葳笇羷钅朏。”⑷藨正,空嗮。
《孿·肕竢》:“簬鸣,鍀丹徖镅,職窳醷窳笢。”
2 喐暏。⑴焬塁暏鬭,珯“占”。
《匪螲·痧闵》:“襆茖磣,鵐鸣,詑茖捽塁。”⑵焬躽誷瘐。a.渺渧譙,仿縖躽“捽栌”。
《匪螲·讗籲》:“鹟鹟答,韆耂鸣。”b.渺脽嬆螲煦。
《澗桯嵏·茴澗讒偢》:“倎褒焬洨銊制,禙攧釥埚桒氧釥埚汗鸣。”c.渺皽緖,珯“扙”。
《澗桯嵏·艶澗钰偢》:“占禙桖答鸣?”
3 鋶零仛。珯“焄”。
《瀺鞁·供殻嵏》:“嬷謚郞瘿轍,殻酔窳廠……職掅磞'供諣孿’,殻瘃尌蘯慻茌钔:'鸣。’”
4 鱥“焥”。巨臏舳。
《对·镅吥·骗洺》:“鹃鸣睥桖?睥鱁銊审。”
5 鱥“伶”。⑴褐。
《对·暥吥·賊居》:“碘碘匼舯,誑簞頏鸣。”⑵罼褐。
《骟辑·鶦匪》:“韓請賲鸣,韓縨賲杯。”
假如下痢赤白①,俗言寒熱相余,其說猶誤。豈知水火陰陽寒熱者,猶權衡也。一高則必一下,一盛則必一衰,能寒熟俱甚于腸胃而同篇痢乎②?如熱生瘡瘍,而出白膿者,豈可以白爲寒歟③? 本則一出于熱④,但分淺深而已。大法迫窘痛⑤,後重裏急,小便赤澀,皆屬燥熱。而下痢白者,必多有之,然則為熱矣!或曰:白痢旣爲熱病,何故服辛熱之藥,亦有愈者耶?蓋辛熱之藥,能開發腸胃郁結,使氣液宣通,流濕潤燥®,氣和而已。然病微者可愈,甚者郁結不開,其病轉加而死矣。凡治熱甚吐瀉亦然。
① [下痢赤白]指下痢红白兼见。
② [为痢]导致下痢。
③ [以白为寒)认为出白脓是寒所致。
④ 〔本则一出于热]意为下痢赤白的根本原因一概来自于热。本,事物的根源。一,一概。
⑤ [下]指大便。[迫]里急。(窘]指欲便不能。[痛)少腹绞痛。
⑥ [流湿润燥|使湿滞流通,使燥者得到滋润。流,润,都是使动用法。
⑦[ 转加)变重。
夫治諸痢者,莫著以辛苦寒藥治之①,或微加辛熱佐之則可②。蓋辛熱能發散開通郁結,苦能燥濕,寒能勝熱,使氣宣平而已,如錢氏香連丸之類是也③。故治諸痢者,黃連、黃蘗爲君④,以至苦大寒,正主濕熱之病。乃若世傳辛熱金石毒藥⑤,治諸吐瀉下痢,或有愈者,以其善開郁結故也。然雖亦有驗者,或不中效,反更加害。凡用大毒之藥,必是善藥不能取效不得已用之可也。幸有善藥,雖不能取效,但有益而無損者,何必用大毒之樂,而i漫勞巇嶮也⑦。
① [莫若)不如.
② 微]稍。
③ [钱氏]指钱乙,字仲阳,宋代儿科医家。 [香连丸]治痢疾的方子,由黄连、本香两药组成。
④、〔黄蘖(bò)]即黄柏。 (君]指主药。
⑤[乃若]至于。 (金石毒药)指矿物类作用剧烈而有毒性的药物。
⑤(善药]指副作用无或少的药物。
⑦〔漫(màn 慢)劳巇嶮(xī xiǎn西险))意思是轻率地冒风险。浸劳,徒然。巇嶮,危险。崄,同险。
大抵人既有形,不能無病,有生不能無死,然而病者當按法治之。其有病已危極,未能取效者,或已衰老,而眞氣傾竭の,不能扶救而死者,此則非醫者之過也。若陰陽不審,標本不明,誤投湯藥,實實虛虚而致死者②,誰之過欻③?
① [倾竭]完全枯竭
② [实实虚虚]实证用补药,虚证用攻药,因而使实证更实,使虚证更虚。
③ [谁之过欤]谁的过失呢?这是无疑而问,在于强调语气。
二十、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说明] 本文节选自《儒门事亲》。作者张从正(约公元1156~1228年),字子和,号戴人,睢(suī虽)州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东)人。宋金时代医家攻下派的代表人物。
张氏的理论多见于《儒门事亲》。当时医学界对扶正与驱邪两者的关系,看法有分歧。一派认为扶正即所以驱邪;另一派认为驱邪即所以扶正。他根据驱邪即所以扶正的观点,提出“攻病三法”,反对扶正即所以驱邪的观点。
本文在于阐明驱邪所以扶正的学术观点。认为一切病因都是邪气所引起的,因此,治病就得驱邪,而驱邪的一切方法都可归入汗、下、吐三法。
这种观点只是代表一派的学说。治病八法各有特点我们应该全面地吸取各家的长处。
人身不過表裹,氣血不過虚實。表實者裹必虚,裹實者表必虚;經實者絡必
虚、絡實者經必虚,病之常也の,良工之治病@,先治其實,後治其虚,亦有不治其虚時,粗工之治病,或治其虚,或治其實;有時而幸中,有時而不中,謬工之治病,實實虚虚,其誤人之迹常著,故可得而罪也。相庸工之治病,纯补共虚,不敢治其實,舉世皆曰平穩,誤人而不見其迹,詎不自省其過④,雖終老而不悔,不知覺。且曰:“吾用補菜也,何罪焉?”病人亦曰:“彼以補藥補我,彼何罪焉?”雖死而亦不知覺。
夫粗工之與谬工,非不误人,惟庸工誤人最深,如鲧湮洪水,不知五行之道。夫補者人说所喜,攻者人所恶;醫者奥其边病人之心前不见用,不若顺病人之心而獲利也,豈復計病者之死小丁回?鳴呼!世無眞官,誰能加之?今余著此吐、汗、下三法之詮',所以該怡病之法也@,庶幾來者冇所憑藉耳。有真正学问亡人大病之一物,非人身柰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內而生,皆邪氣也。邪氣加久不译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攪而留之®,何也?雖愚夫愚婦,皆知其不可也。
世間如此妄人,何其多也!>其为忘叹语全词 纵使
大之中人則久而自盡@,願甚即傅久而懂已,更甚則暴死。先論固其元氣:以補劑補之,眞氣未勝,而邪已交馳横騖而不可制矣惟脈脫、下虚、無邪,無枯之人。,始可議神:其餘有邪秸之人而議袖者,皆鯀湮洪水之徒也。
① 〔常)指一般规律。
② [良工)良医。古代称医生为治病之工。下文“粗工”指医术不高明的医生。“谬工”指不通医术,滥行施治的医生。“庸工”指没有真才实学,只会敷衍应付的医生。
③ [误人]贻误病人。
④ []他,指庸工。代词。
⑤ 鲧(qǔn 滚)湮(yān 淹)洪水](传说)夏禹的父亲鲧用堵截的方法治理洪水。这里用以比喻庸医滥 用补法。湮,阻塞。
⑥ [复计]再考虑。计,考虑,计议。[死生)指死。偏义复词。
⑦ 诠(quán 全)]解释说明事理。这里与“论”相当。
⑧ [该]通赅。包括一切。
⑨ [揽]包揽。
⑩ [自尽]指病邪自行消除。
(颜甚]指病邪比较重。
⑫ [交驰横骛(wù务)]这里指病邪充溢横流。骛,马乱奔跑。
⑬ 脉脱)脉息微弱将绝。
今余論吐、汗、下三法,先論攻其邪,邪去而元氣自復也。况予所論三法,識練日久Φ,至精至熟,有得無失,所口敢爲來者言也②。……諸風寒之邪,結搏皮膚之間◎,藏于經絡之內,留而不去,或發疼痛走注④,麻痹不仁,及四肢腫癢拘攀,可汗而出之。風痰宿食®,在膈或正的@,可涌而出之®。寒滠固冷,熟客下焦,在下之病,可泄而出之。《內經丫的論諸病®,非一狀也;流言治法”,非一階也”。《至眞要大論》等數篇®,言運氣所生諸病,各斷以酸苦甘辛咸淡以總括之®,其言補,時見一二;然其補非今之所謂補也,文具于《補論》條下,如辛補肝,咸補心,甘補腎,酸補脾,苦補肺。若此之補,乃所以發腠理,致津液,通血氣。至其論諸藥,則日:辛甘淡三味爲陽,酸苦咸三味爲陰。辛甘發散,淡滲泄,酸苦咸涌泄。發散者歸于汗,涌者歸于吐,泄者歸于下;滲舄解表,歸于汗;泄爲利小溲,歸.于下。殊不言補®。乃知聖人止有三法,無第四法也。
① [识练]认识和实践。
② [来者]后人。
③ [ 结搏]郁结搏斗。
④ [走注]即行痹。
⑤ [宿食]又称宿滞、食积或伤食。指食物经宿不消,停积胃肠的病症。
⑥ [上脘(wǎn 晚)]胃之上口。
⑦ [涌]吐。
⑧ [固]通痼。
⑨ [散论诸病]分别论述各种病症。
⑩ [流言治法]分别论述各种治法。
[一阶]一途。
⑫ [数篇]指《素问》中第74、71、70、68等篇。
⑬ [各断以酸苦甘亲咸淡以总括之]各篇都断定用六味来总括治疗运气所生诸病。
⑭ [《补论》]是张著《儒门事亲》中的一篇。
然則聖人不言補乎?曰:蓋汗、下、吐,以草木治病者也①。補者以榖肉果榮養口聽者也。若人無病,梁秀而已②;及其有病,當先誅伐有過③病之去也,
梁肉起之,当可以藥石爲補:必欲去大病大瘵、非汗吐下未由也已。
然今之罾者,不得盡汗、下,吐法,各立門牆⑤,誰肯屈已之高而一問哉?且予之三法,能兼衆法,用藥之時,有按有蹻,有种有毬声,有揃有导,有減有增,有續有止;今之暋 者,不得予之法,皆仰面笑曰;吐者瓜蒂而已矣;汗者麻黄,升麻而已矣;下者巴豆、牵牛、朴硝、大黄、甘遂,芫花而已矣。既不得其術,從而誣之 ,予固難與之苦辨,故作此詮。所謂三法可以兼衆法者,如引涎、漉涎、嚏氣,追淚®,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灸、蒸、熏、渫、洗、熨、烙、針刺、砭射、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積逐水,破餐泄氣,凡下行者皆下法也。以余之法,所以該来法也。然予亦未嘗以此三法,遂棄衆法,各相其病之所宜而用之®。以十分率之®,此三法居其八九,而衆法所當才一二也。① [若)那些。远指代词。② [粱肉]吃饭吃肉。③ [诛伐有过]攻伐有罪的。喻用药祛邪。
④ [末由]无从(治疗)。
⑤ [門牆)门户。这里指医学上的门户之见。
⑥ 揃(jiǒn剪)]用静休的方法养生治病,如气功中的坐功、卧功等。[导)和“揃”相反,用运动的方法锻炼身体,防治疾病。如华佗的五禽之戏以及后来的太极拳等。
⑦ [仰面傲笑]面向天嘲笑。
⑧ [引涎、漉涎)使涎液流出,便于涌吐。嚏(t7替)气]用药吹入鼻孔,通气开窍。(追泪]用药㗜入鼻孔,泪出为止。㗜,同嗅。
⑨ [蒸]用煮药的热气蒸患处。[熏]用药烧烟熏患处。(渫]用药洗涤,除去秽浊。
⑩ 药物加热后,用布包熨患处。[催生)(用药物)催促孕妇生产。[烙]用金属烙器煨热烫患处。[下乳)使产妇有乳汁。(磨积)消除积滞。(砭射]用砭石等磨刮患处。(逐水)泻出积水。(破经]通经行血。
[相]视,看。
⑫ 〔率(ID律)之]比较它。率,比率,用作动词。
或言《內經》多論針而少論藥者,蓋聖人欲明經絡。豈知針之理,即所謂藥之理。卽今著吐、汗、下三篇,各條藥之輕重寒温于E0。仍于三法之外,別著《原補»一篇②,使不預三法。恐後之醫者泥于補,故置之三篇之末,使用藥者知吐中有汗③,下中有補,止有三法。《內經》曰④:“知其要者,一言而終。”是之謂也!
① [条]列出,说明。
② 〔《原补》是《儒门事亲》的附篇。
③ 〔吐中有汗)指药物根据配伍宣摄关系而言,下句意思同此。
④ 〔《内经习指《索问·六元正纪大论》。
注解:中医古论文特点:论点极鲜明,亦多言过其实.都不敢超过古人,只说
对古人作关修补工作。
二十一、内外伤辨惑
【说明] 本文节选自《内外伤辨惑论》第一篇。作者李杲(公元1180~1251年),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晚年白号东垣老人,是宋金时代的著名医家,“补土(睥胃)学派”的创始人。他在《内经》理论和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认识到当时有不少疾病多由胃气亏乏,抗病能力减弱所致,立论创新,发明“内伤”一证,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人以脾胃元气为本”,治疗重在“益元气”,自成一家之言。其代表作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此外尚有《兰室秘藏》、《东垣试效方》等医学著作。
本文论述内伤是由于饮食失节、劳役过度所致。治疗时应着重调理脾胃,当补不当泻。但是一般医生却往往搬用治疗伤寒外感证诸方来治疗内伤各证,重损胃气,误治致死者为数不少。作者在本文中引证事实,从实际出发研究探讨医学上的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外傷風寒,六淫客邪Φ,皆有餘之病@,當瀉不當補。飮食失節,中氣不足之
病,當補不當瀉。舉世醫者,皆以飲食失節,勞役所傷,中氣不足當補之證,認作外感風寒,有餘客邪之病,重瀉其表,使榮衞之氣外絕,其死只在旬日之間。所謂差之毫釐以千里③,可不詳辨乎!
①(客邪]泛指侵害人体的邪气。
② 〔有余]指邪气有余,属实证。
③〔谬)错误。
計受病之人①,飲食失節,勞役所傷,因而飽食內傷者極多,外傷者間而有之②。世俗不知③,往往將元氣不足之證,便作外傷風寒表實之證,而反瀉心肺,是重絕其表也④,安得不死乎◎?古人所謂實實虛虛,醫殺之耳!若曰不然,請以衆人之耳聞目見者證之。
①[计]总计,统计。
② [间而有之]偶然有。间,间或。
③[世俗]泛指社会上的庸人。这里指庸医。
④[重绝其表)进一步损伤(卫气的)固表作用。表,表气,即卫气。卫气虚则不能固表,抗病力差。
⑤ [安得]怎么能。
向者壬辰改元Φ,京師戒嚴②,范三月下旬,受敵者凡半月。解圍之後,都人之不受病者③,萬無一二。旣病而死者,繼踵不絕。都門十有二所④,每日各門所送,多者二千,少者不下一千,似此者幾三月⑤。此百萬人,豈俱感風寒外傷者耶?大抵人在圍城中,飲食不節,乃勞役所傷,不待言而知,由其朝餓暮飽,起居不時,寒温失所,動經三兩月,胃氣虧乏久矣。一旦飽食太過,感而傷人,而又調治失宜,其死也無疑矣。非惟大梁爲然,遠在貞祐、興定間◎,如束不、如太原、如鳳翔⑦,解圍之後,病傷而死,無不然者。余在大梁,凡所親見,有發表者,有以巴豆推之者,有以承氣湯下之者,俄而變結胸發黃®;又以陷胸湯丸及茵陳湯下之回,無不死也。蓋初非傷寒,以調治差悞,而似眞傷寒之證,皆檠之罪也⑩。往者不可追)來者猶可及”。靰以平生已試之效@,著《内外傷辨惑》一篇,推明前哲之餘論®,歷舉近世之變故,庶幾同志者,審其或中®,觸類而長之◎,免後人之横夭耳。僭易之罪,將無所逃乎?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① (壬辰玫元)指金哀宗于公元1232年将其年号从“开兴”改为“天兴”
② [京师戒严)拍公元1232年蒙古族大军南下攻金,包围当时的金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京师,京都,首都。
③ [都人之不受病者]没有害病的京都人。“不受病”是“都人”的后置定语
④ (都门)京都的城门。
⑤ 〔几(jī机)]几乎,将近。
⑥ [贞祐)金宣宗年号(公元1213~1216年)。[兴定]也是金宜宗的年号(公元1217~1221年)。在这期间,蒙古族军队几次出击攻金。
⑦ [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
⑧ [俄而]不久。[结胸)指邪气结于胸中的病症。这里指胸中阳气不足,心气大虚的证候。[发黄]这里似指由于饥饱劳役,心脾阳虚,导致周身浮肿,肤色萎黄的证候。
⑨[陷胸汤丸]方剂名。能治结胸病证。[茵陈汤]《伤寒论》方剂名。能治疗发黄病证。
⑩ [药之罪)(用错)药的罪过。
[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及)大意是:过去的已无法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补救。及,追赶。
[辄]就。[试]使用。[效)指有效的临床经验。
[推明]推广阐明。
[审其或中]大意为:仔细审察其中或许有对的地方。
[触类]遇到了类似的情况。 [长(zhǎng掌)之]补充发挥它。
[僭(jiàn 荐))僭越,超出本分。[易]改变。这里指作者阐发的一些理论与传统观念不同。
第三节 古汉语常用字简释(见下篇)
中医是谋略与技术的结合体,具有文化和科学技术双重属性,要悟透中医之略,必须了解中医的文化属性,而为此必须从古汉语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来开源。没有古汉语这参天大树,何来中华民族文化之根与魂?中医失去文化之根,就会跛行。
图片
百科常识分享:汉字
汉字
起源于中国的世上最古老文字之一
汉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号:ㄏㄢˋ ㄗˋ),又称中文字、中国字、方块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为汉语书写用文字,也用于书写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等,广泛应用于汉字文化圈,得名于汉族和汉朝。
汉字主要起源于象形图画,形体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造字原则从表形、表意到形声。除极个别汉字外,读音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现代汉字为楷化后的汉字正楷字形,演变自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至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
汉字是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为上古汉族先民发明创制并改进。中国历代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曾长期作为东亚地区的国际交流文字。20世纪前,汉字仍是日鲜朝本、半岛、越南等国的官方书面规范文字。东亚诸国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创制汉字。
夏商之交,汉字发展成为能较完整地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约公元前1300年的殷商时期,出现现存最早可识的汉字甲骨文。周代时出现金文和籀文(大篆),再到秦代的小篆、汉代的隶书,魏晋以后又发展出草书、楷书和行书。其中,汉字从甲骨文到小篆称为古文字,从隶书到草书、楷书、行书称为今文字。
截至2017年,《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共收录2500个常用字及1000个次常用字,共计3500个。
每篇音乐分享:那就是我问题又来了:怎么才能经常收到这种文章呢?
答案:点击左上角“关注”,并星标;点页面底部小红心
图片
,让更多的人看见。图片
图片
甘草轩欢迎你!
本公众号由甘草l创立,作者是中医全科、西医全科和骨科医师,有多学科、多层次医院学习和工作经历,长期坚持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坚持学习与发展,服务与成长,长于化繁就简,由表入里,还是文字拆解、搬运、重组的爱好者,参与策划公益活动,以更宽阔视野去认知世界。 公众号有零基础学中医、骨科解疑、医养结合、热点剖析、情感直击、艺海拾贝、心路探幽七个板块。愿与读者在医养结合健康路上,携手前行。 在甘草轩里,让我们健康快乐,分享思想,沉淀岁月,学习成长。 让生活如甘草,可补益,能清热,可解毒、能缓急,可止痛,和百味。 让平淡咂出滋味,点滴折射太阳,荒诞透出理性,虚幻看到真实,困顿找到希望。 人生有起伏,攀登需坚持,跌倒再站起! 奔向大海,走向天宇,隐入尘烟。 我是甘草l,人生如途,有你正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弘益配资,炒股配资服务,配资平台查询首推加杠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