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讲述了起源于官渡之战的臭豆汤故事。实际上,在中牟还有一种令人难以忘怀的乡愁美味,那便是原产于中牟的西瓜酱。传统西瓜酱的制作技艺,不仅是中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郑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西瓜酱的生产技艺之所以在中牟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这项技艺起源于中牟且发展于中牟,如今在中牟已有多家西瓜酱生产企业。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有关中牟西瓜酱的传说。
中牟的西瓜酱制作技艺虽然历史悠久,但地域性很强。尽管都是以黄豆、西瓜和面粉为主要原料,但其加工技艺与外地明显不同,风味也较为独特。这种美味在中牟人眼里还有一个称呼叫瓜豆。若你走出中牟到外地,说起瓜豆,似乎都比较陌生,唯独在中牟十分流行。西瓜酱虽均为纯手工制作,但由于制作流程不同,产品的口味也不尽相同。中牟的瓜豆酱甜中带咸、咸中带甜,酱香浓郁,堪称一种独具风味的佐餐佳肴。假如你家里有新蒸好馒头,再配上一盘刚刚炸好的瓜豆酱,那可是饭量大增呀,你本来吃一个馍,这要吃两个馍也不止。
展开剩余68%西瓜酱起源于汉代,在宋、元时期得以光大,于明、清时期盛行。传说,西瓜酱的发明源于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当年,曹袁两军在官渡对峙,粮草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所在。当时曹操军营中蔬菜奇缺,为保证军中有优质菜品,曹操便命手下人四处寻访良方。得知当地有一种酱菜可解决此困境后,他责令军中伙夫仿照当地人的做酱方法进行试做。经过多次试验,最终选用当地盛产的大豆和一种野瓜(据有关资料显示,这种瓜当时叫寒瓜)的瓜瓤为原料,加工成一种豆酱。这种豆酱成色好、味道美,不仅解决了士兵吃菜难的问题,还丰富了营养,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尽管曹袁两军长时间对峙,但最后曹操听取谋士建议,一举击溃了袁军。官渡之战不仅成就了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还在军需供应方面,发明了中国最早的瓜豆酱。
正是由于瓜豆酱的诞生,当年那些遍布山野的野瓜,后来得到了广泛种植,还称之为西瓜。到了宋代,作为京畿之地的中牟,已成为当时汴京西瓜的主要产区。宋代大诗人范成大曾这样描绘中牟西瓜:“碧蔓凌霜卧软沙,年年处处食西瓜”。以西瓜为主要原料的西瓜酱制作工艺也日趋完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带兵攻打中牟时,曾对西瓜酱给予很高评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从德胜门西逃。他们在西安住了十个多月,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返回北京时路过中牟,并在中牟县停留了一天。就在此次路过中牟时,慈禧太后品尝了中牟特产瓜豆酱,觉得风味绝佳,随即封为贡品。
这正是:
中牟遍地是黄沙,最美物产有西瓜。
配上当地金黄豆,蒸煮发酵一枝花。
两者混合加暴晒,佐餐美味锦添花。
要问美味源在哪,官渡大地美名扬。
后经唐宋元明清,世世代代留美名。
如今非遗有记载,后人辈辈要传承。
(2025年8月28日整理于三胡书斋)
发布于:河南省弘益配资,炒股配资服务,配资平台查询首推加杠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