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默森家族稳坐头把交椅,手里 244 万英亩林地可不是光用来砍树的。
他们旗下的塞拉太平洋工业公司,每年靠木材能赚 15 亿美元,这是明面上的 “摇钱树”。
但现在更火的是「碳汇交易」—— 一片森林一年能吸收多少二氧化碳,换算成碳 credits 卖给企业,这收益可比单纯卖木头稳多了。
华尔街这几年盯着林地猛看,就是瞅准了它既能抗通胀,又能蹭上 “碳中和” 的风口,成了实打实的 “生态银行”。
再看特德・特纳,2000 万英亩土地养着全球最大的私人野牛群,听着像个牧场主,实则早把生意扩展到狩猎租赁、生态旅游。
他在新墨西哥州的牧场,一头野牛的狩猎权能卖到上万美元,游客住一晚生态小屋的价格比星级酒店还高。
这说明土地的 “体验价值” 正在超越传统种养,成了新的利润点。
最让人意外的是科技大佬们的操作。
杰夫・贝佐斯在德州西部拿了 46 万英亩地,表面上搞牧场,实则是蓝色起源的火箭测试场。
火箭残骸落在哪、测试时的空域管制,都得自家土地说了算,这哪是囤地,摆明是给太空事业搭 “地面跳板”。
比尔・盖茨更直接,27.5 万英亩农田遍布 17 个州,全是高产田,老美一半的转基因种子试验田都在他的地盘上,说他握着老美粮食的 “隐形开关”,一点不夸张。
榜单里的 “老人” 和 “新人”,玩土地的路数完全不一样。
埃默森家族从木材起家,手里的林地传了几代人,现在搞 “可持续开发”,一边砍树一边种树,还掏腰包建野生动物栖息地,本质上是把土地当 “家族信托”,只求代代有饭吃。
里德家族更绝,1890 年成立的公司,现在还攥着 166 万英亩林地,靠的就是 “不折腾”—— 只做和森林相关的生意,连扩张都只盯着周边林地。
但新贵们就野多了。
托马斯・彼得菲,盈透证券的老板,2015 年一出手就从佛罗里达买了 64.7 万英亩林地,他哪懂种树?
人家算的是 “林地 + 金融” 的账:木材价格波动时,林地作为抵押物能从银行套出低息贷款,再投回证券市场。
布拉德・凯利更直接,卖了烟草公司换了 67.5 万英亩地,最近还在挂牌出售 50 万英亩,玩的就是 “低买高卖”,把土地当股票炒。
华人企业家陈天桥的路子也挺特别,近 20 万英亩林地排在第 85 位,看着不起眼,但他在加拿大还有 50 万英亩。
有人说他是为了避税,毕竟林地的遗产税低得很;
也有人猜,他是看中了北美木材出口亚洲的红利 —— 这些木头运到中国,做成家具或建材,利润能翻好几倍。
前 15 大地主手里的土地,占了老美私人土地的 1.9%,看着不多,但架不住这些地全是 “优质资产”—— 要么是西海岸的成材林,要么是大平原的肥沃牧场,要么是靠近城市的潜力地块。
中小农户想扩大规模?
难了,好地早被巨头攥着,要么高价买,要么只能租,利润被扒掉一层。
但换个角度看,巨头们确实能搞 “大投入”。
埃默森家族花大钱建抗野火森林,一套监测系统就值几百万美元,小农户根本扛不住;
约翰・马龙的牧场搞 “轮牧”,牛群换着地块吃草,草原恢复得比零散牧场好得多。
平格里家族更做了件好事,把 76.2 万英亩土地的保护权卖给基金会,相当于给后代留了片 “生态保护区”,这格局小地主学不来。
网友吵得最凶的是 “税收”。
有人算过,埃默森家族 244 万英亩地,按加州平均税率,一年房产税就得几千万美元,但他们靠 “生态保护”“农村就业” 能拿到一堆补贴,实际缴的可能连一半都不到。
这就有意思了:到底是地主在反哺社会,还是社会在变相养着地主?
别以为只有老美地主多,全球都在抢地。
欧洲的贵族们早把城堡周边的土地连成一片,搞 “葡萄酒庄 + 度假” 模式;
中东富豪在澳大利亚买牧场,既当粮仓又当避暑地;
我们国家虽然土地公有,但企业也在海外拿地,比如在南美租种大豆田,保障粮食安全。
但老美的特别之处在于 “私人主导”。
国王牧场 91 万英亩地,比卢森堡还大,人家自己就能决定种玉米还是养牛,甚至能修条私人铁路运货。
这种 “土地自治权”,在别的国家很难想象。
不过这也带来新问题:比如特纳的牧场搞狩猎,动物保护组织骂他 “为了钱杀生”;
贝佐斯的火箭测试场噪音大,周边居民投诉了好几年,却因为是 “私人土地” 只能忍着。
最后总结
老美这些超级地主,手里攥的不只是土地,更是一套 “隐形权力”。
他们能影响地方税收政策,能左右农业科技方向,甚至能给生态保护定调子。
土地这东西,说简单是块地,说复杂是社会运行的骨架。
未来谁手里有地,可能真不只是有钱那么简单,而是握着资源分配的钥匙。
只是这钥匙怎么用,是为自己开锁,还是为更多人铺路,就得看这些地主的格局了。
声明:文中数据和事件都来自权威媒体公开报,文章仅一家之言,个人粗浅思考,仅供交流,并无不良导向。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弘益配资,炒股配资服务,配资平台查询首推加杠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